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5期

【能源地理】智利:“智”法自然,以“利”万物

发布时间:2024-05-29 作者:

  文/宋炳茹 

  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智利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与全球的资金、技术与管理协作,推进能源转型、推动经济发展。 

    

  在仅有70余万平方千米领土、人口不足2000万的南美国家智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聂鲁达的两句话广为流传:“没有来过智利的人,就不会了解我们这个星球。”“如果你来到这里,就像环游了世界。”如此诗意夸张的话语,也确实说中了一些到访者的体验。 

  位于太平洋东南侧的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板块迎面相撞,在南美大陆边缘顶起一座狭长又高耸的山脉——安第斯山,在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与太平洋之间有一线长如飘带的斜坡,斜坡的北端是热带沙漠,南端则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的冰川,智利的领土就在这一块条形空间里。南北纵跨38个纬度、4000余千米,东西方向上最窄处仅90千米,海拔落差却达6000多米。极其狭长的地形和落差极大的海拔,让智利拥有了自然、地理和人文的丰富多样性,在这里,不但可以轻易找到与世界其他地方相似的景观,还能获得许多在其他国家难以获得的体验。 

  背靠高山,面朝大海,智利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与全球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协作,推进能源转型、推动经济发展。 

    

  接受大自然的给予 

  在智利,大部分人口居住的地方抬头就能看到覆盖着皑皑白雪、恍若天神居所的安第斯山,也不难望见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千万年来,山与海的化育无处不在,板块的移动从未停止,因此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最为频繁、烈度最大的区域。人类有记录以来的最强地震发生在这里,130多座活火山围绕在身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智利人,已学会将所有的灾难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在智利,处处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艺术的热烈。在贯穿阿塔卡马沙漠的公路边,有一座建在沙漠上的雕塑“沙漠之手”,手掌的一半从沙漠中伸出,五指指向天空,就像一个被埋在地下的人向天空发出重生的呼喊。阿塔卡马沙漠里有一幅古代巨人壁画流传至今。画像绘于沙坡上,一个身长超过一百米的巨人犹如外星生物躺卧其中,头部呈方形,头发如同天线般伸展,正遥望着星空深处的故乡。而在孤悬于太平洋的复活节岛上,神秘的巨型石雕似乎是一个消失文明的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更是将整个城市变为生命速朽而艺术恒在的秀场。这里的建筑层层叠叠,依山而起,街区通勤依赖爬坡缆车。历史上,绕行合恩角的船只在此补充给养,工匠们在这里油漆船只,剩下的油漆就成了涂鸦的颜料,所有的墙面、台阶则成为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画布,一代代无名的创作者们把色彩缤纷的梦想与热情泼洒在城市的建筑上,由它们去与永恒的太平洋对峙。 

  这里的自然所给予人们的,当然不只是严酷无常的灾难,造山运动给了智利人丰富的矿藏和鬼斧神工的美景。肥沃的火山灰滋养着土地,让这里果蔬鲜甜、美酒浓郁,大海则馈赠了肥美的海鲜。因此智利人乐天知命,他们在诗歌中写道:“你和我之间,只隔着一个微笑的距离”“诗句发于灵魂,就像露珠坠于草叶。”他们的民歌唱道:“感谢生活,它对我情深义重,它赐我明亮眼睛,让我分清世间善恶,人海里辨识出真爱之人……”不抱怨,不恐惧,在他们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已是最好的安排。 

  枕山踏海,发展特色经济 

  智利的国土最窄处只有90千米,人们可以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从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冰川,来到阳光明媚的棕榈海滩。因此智利有一句谚语:你的头枕在安第斯山上,你的脚却伸进太平洋里。这句话的双关意味也体现在经济领域。智利在陆地上的北、东、南三面都有天堑阻隔,唯有广阔的太平洋向他们敞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这里的许多城市因海洋贸易而兴盛,如今的支柱产业矿业、渔业、林业、农业和旅游业,也无不需要与全球市场对接。 

  智利最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旱极”,年均降水量不到0.1毫米。这块大自然的死寂之地,却成为智利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游客就像来到世界尽头,可以找到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最像月球”的地方,连开采了上百年、像梯田一样层层向地底延伸的丘基卡马塔铜矿也成了特色旅游项目。沙漠里最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是观星,在这片世界上最为澄澈的天空下,游客能够欣赏到只有在南半球才能看到的“另一半”的宇宙与星空。智利甚至把天文做成了一个产业链,聚集了全球70%的天文观测资源,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团队,贡献了“宇宙加速膨胀”等多个重要的天文发现。中国科学院也在此设立天文研究中心,开展宇宙探秘。借助外力,智利从望远镜制造到天文研究领域也得到快速成熟,进入天文研究先进国家的行列。 

  造山运动多发的智利有着铜、金、银、铁、磷等丰富的矿藏资源,其中,铜的产量和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是智利最重要的经济命脉。为努力降低矿业比重,绕开“资源的诅咒”,智利建立主权基金,广泛对外投资,以对冲风险。与北半球“反季节”的滑雪、冲浪等旅游项目和车厘子、蓝莓、三文鱼等产品,也深受北半球消费者的欢迎,位于天涯海角的智利,与世界的连接越来越紧密。 

  如今的智利,是南美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与全球170多个国家保持经贸联系。智利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南美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协议、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并率先实现升级的拉美国家。2018年,智利成为第一个主办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的拉美国家,推动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让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到拉美国家。如今,中国是智利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让风光水锂共同“绿”动 

  无论是智利引以为傲的透明星空、恍若南极般晶莹的南部冰川,还是口感娇嫩的三文鱼,都对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地质灾难多发的沿海国家,气候环境问题也与智利的未来息息相关。为此,智利在能源、矿业、建筑、工业和交通等关键领域制订了减少碳排放的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能源转型是智利实现气候目标的重中之重。坐拥海风、北部晴热沙漠的太阳能资源以及独特的火山地热资源等,智利可再生能源发电前景广阔,发电能力稳步提升。为加速新能源开发,智利广泛吸引外资,其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尤为亮眼。这里最大的风电场、总装机容量80兆瓦的蓬塔风电场由中国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建设,总投资额近1.5亿美元。截至20236月底,智利电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3659.1兆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4431.3兆瓦,计划到204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全部替代。 

  但智利极其狭长的地形并不利于可再生能源的本地消纳,在新能源发电项目的狂飙突进式发展后,智利输配电网和储能项目建设的滞后一度造成严重的输配电堵塞,弃风弃光严重,抑制了新能源发电的发展。2020年,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收购了在智利输电和配电份额均位列第四位的切昆塔公司,20217月,又获得了智利配电份额占据第一、输电份额占第二位的CGE公司97.145%的股权,让智利的输配电产业拥有了“中国标准”“中国装备”和“中国速度”,快速提升了智利电网的新能源消纳配出能力,让这个国家的能源转型更加扎实稳健。2023年,CGE公司分布式发电接入容量达到智利全国的67% 

智利是世界第二大碳酸锂生产国,具有发展储能的资源优势。根据智利能源部预测,智利电力系统储能容量2035年将达到1000兆瓦,2040年超过3000兆瓦。智利还在全面推动交通、矿业、林业、建筑和农业的电动化,计划到2035年,所售560千瓦以上的矿业、林业、建筑和农业机械,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新增车辆、在售轻型和中型车辆实现100%零排放。 

    

  (编辑:王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