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5期

【低碳转型】合肥高新区:打造低碳“科学岛”

发布时间:2024-05-29 作者:

  /特约记者   李岩   方慧敏 

  和信息化部划司417日公布的数据示,2023年,我国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范30%的高新技40%精特新“小巨人”企60%的科板上市企。作国家高新区的代表之一,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区(以下“合肥高新区”)已聚集了超8万家企有省以上的研平台、新型研机构400多家。2023年,区以合肥市1%的土地献了近12%GDP 

  1991年,国院批准合肥科技工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合肥高新区由此正式生。从2000年开始,合肥市依托高新区打造“合肥国家科技代示范区”,重点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成果化,推动创新型产业集聚。在去十年中,世界第一台超量子算原型机、国77吉赫毫米波雷达芯片、“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等一批科技新成果在生。 

  如果是合肥高新区的标识和培育展新力的优势,那么是推动产业绿展和实现“双碳”目措之一。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抓安徽省打造经济社会展全面绿型区的重大机遇,园区探索低碳展的路径。 

    

  助力绿产业 

  方、支持蔚来汽建厂……近年来,合肥被不少网友称绿投城市”。上述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合肥本地的科研基。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国家科技新型点城市之一。2070年代,中国科学技大学迁至合肥,此后,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科研位也纷纷落地于此,并逐形成了“科学”。些科研位大多都位于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内,于园区的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2017年后,合肥高新区一步化中科大先研院等30多个科研成果化平台的化能力,一大批新成果陆续。以量子技术为例,20232月,随着国内量子技启科量子的合肥部基地目落于此,合肥高新区的量子产业集群一步壮大。截至目前,高新区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47家。 

  是量子产业,在区内科研机构的助力下,新能源汽、光伏能、新型示、智能家、高端装、人工智能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在此初见雏形。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建成投运,耗能高成园区绿展的最大痛点。截至2023年年底,合肥高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力和天然气主,占比分别为83.44%13.24%能降碳挖潜空有限。 

  了在展的同时实现转型,合肥高新区全力推动产业绿色升,鼓励园区企采用先保低碳技对传统艺实施升改造。区内产业在近年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展的化,传统产业的比重由49.9%下降至16.7%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由28.3%提升至57%。同,合肥高新区加快布局绿色集群,重点展光伏、新材料、新能源汽保等产业。截至目前,区已有新能源和保企500余家。 

  产业结构的同,园区能降碳行,推重点行业转变用能方式,支持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车辆大棚和屋光伏站。截至2023年年底,合肥高新区内的分布式光伏示范目合并网容量21.6万千瓦,总发电1.126亿千瓦2023年,合肥高新区在工增加年均增幅超8.5%的情况下,实现碳排放度年均下降3.7%于全省平均水平。同,园区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1/4,每千瓦时电产GDP达到37元,比合肥市平均水平高出11元。 

    

  园区减排降碳 

  近年来,了提高产业对接的针对性,合肥高新区开展数据企服模式新,建“区域经济”系。区域经济平台按月更新企业经营数据,实时掌握全区收、利、税收等关键经济,并通业营收、税收、社保等多度数据的大量聚,将企业经营清晰地呈出来。 

  2022年,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国网安徽省力有限公司合肥供公司借助本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打造了高新区区域经济中的能源板。能源板聚焦园区、企两个度,不断地开展能源监测高新区内十大产业链进量分析,充分发挥能源数据高新区经济社会和绿色低碳展的支撑作用。 

  今年3月,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合肥供公司共同建的安徽首个园区碳合服管理平台——合肥“高新碳云”正式启平台具有碳评测、碳账户、碳治理、碳核、碳金融、碳交易六大景,服务对象包括高新区内的合肥晶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30点企,可以过对园区、企两个层级碳排放情况的总览,分析园区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同,平台可以精准掌握区内点企的碳排放、碳信用评级等情况。 

  平台最核心的功能是将企用能数据碳模型”折算碳排放数据,传统的由企自行填、人工算、现场的碳排放核算方式。更全面、更精准的数据可帮助多方参与者加快减碳程,其中政府相关部会根据“高新碳云”提供的数据,不断完善助企政策,企业则可以借助平台了解碳排放关键环节的数据,并采取措施,用能环节进化,以提高能效水平。 

  “高新碳云”平台搭了服政府决策与管的“碳数云驾驶舱,可全景展示“双碳”数据的多分析,支撑碳分申价、用等涉碳业务的运“碳数云驾驶舱构建了管决策可行、业务可管控的碳线上运行新模式。此外,平台建立了工,拓展了企用,截至4月底,平台已出具60份企碳核算告及能碳告,形成了1464个碳标签3标识,形成企度碳画像,支撑相关部减排。 

近年来,高新区内的高端、尖端科技企业对可靠性的要求高,合肥供公司充分发挥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大”作用,根据掌握信息,“量身定制”绿合用能方案,以实现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