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6年第4期

【写在能源边上】“约车”也上瘾

发布时间:2016-04-21 作者:

“约车”也上瘾

文·单宋佳

陌生电话响起,嘱咐稍等后,我拿起包就飞奔下楼而去。与“优步”司机相视一笑的同时,目的地也就越来越近了。这个模式已经重复多次,有时候还会碰到同事,上车那一瞬间双双“懵圈”的画面别提多欢乐了。

跟“优步”一样,在我的手机上还安装着“滴滴”、“神州专车”、“一号专车”等打车软件,以防在某个软件叫不到车或者价格不划算的时候能多点选择。这很正常,如果不是方便、省钱,花钱没太精打细算却也有所节制的我,是不可能动不动就这么“奢侈”地打车的。跟我一样的人更多,“约车”上路已经上瘾,交通互联分享经济不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还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习惯。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所有打车软件都打着“共享交通”的绿色概念,并一个个成为“缓解交通压力”的志愿战士。以至于我每次下车后总有一种身披绿色光环的感觉,似乎为城市交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那到底作为共享交通的移动出行方式是缓解了道路交通呢,还是对交通拥堵毫无帮助,甚至非但没有给交通带来任何通畅,反而“变本加厉”地让原本不堪重负的道路又雪上加霜,还变相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呢?

“该呆在家的车子都跑出来满街晃悠了,车子变多变少这么简单的事儿还想不明白吗?”母上大人轻描淡写,却也不无道理。事实上,目前大家用打车软件“约”到的车子绝大部分属于私家车,当本来“闲置”的车子纷纷摇身变成各种“专车”时,无形中增加了存量车的周转率。很显然,这种情况会导致道路上的车子更多了。而且,“车等人”作为共享交通的绝对吸引力,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司机会在道路上龟速行驶以便接单,或者停在路边的约车地点引起二次违停。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道路资源本就紧张,如此一来,拥堵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但是,对于我这样的乘客来讲,这笔账可能又要重新计算。原本搭乘公共交通的,因为舒适度与价格上的平衡而选择了“专车”,原本思前想后才决定打出租车的也坐上了“专车”,甚至原本开车上下班的人也在一番计算之后把车停在家里,选择了呼叫“专车”。因为,出行更方便快捷、更舒适价廉、更多选择了,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如果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到比“专车”更给力了,就得另当别论。

滴滴出行平台发布的2015年出行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年通过释放社会运力,滴滴快车和顺风车两个产品,平均减少了114.3万辆次出行。这无疑表明了观点:共享交通正在逐步缓解交通压力。换句话说,车次少了,诸如能源、污染、拥堵等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都得到了缓解。

看起来,所谓的利弊分析并没有一维、二维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我只知道,如果突然之间没有了众多打车软件,我会不习惯,我的出行应该也会变得没那么便利。希望不久的将来,共享交通能日臻完善,无论是拥堵还是能源分配,这道题,能得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