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6年第5期

【悦读】三年为期?

发布时间:2016-06-02 作者:

三年为期?

文·刘书刚

明代重臣张居正权倾一时,也招惹了许多非议,比较激烈的一次是“丁忧”事件。所谓“丁忧”,指官员在父母去世之后,应主动辞官,守丧三年。就在张居正炙手可热之时,他父亲离世,但年幼的万历皇帝过于依赖他的辅佐,特许他在职居丧,这种权宜之计叫做“夺情”,即以国家的名义,夺去其孝养之情。

事情至此,已经算是名正言顺了。可很多朝臣偏偏揪住不放,质疑皇帝的这种处理方式,是不是受到了张居正的胁迫。如果这样,那这位内阁首辅就是一位贪恋权势、缺乏孝敬之情的野心家,其人品大可怀疑。这些反对派们如此理直气壮、斤斤计较,打出的正是圣人的幌子——三年之丧是孔子提倡的礼制,若非万不得已,绝对不可违背。

然而,孔子的弟子宰我,就曾对此提出疑问。他的理由是,身为君子,如果居丧三年,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得行礼、不得作乐,君子势必会忘掉自己安身立命的这些技能。在履行丧礼与学习礼乐之间,宰我发现了非常现实的矛盾,因此,他主张一年的丧期就足够了。

孔子没有直接回应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而是陈述了自己的理由。他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三年时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守丧三年不过是顺应人情,只有这样,才能纾解父母离去带来的巨大悲痛。他反问宰我,在父母去世之后的这段时间里,吃白米饭,穿华丽的衣服,能够“心安”吗?

这样发问的时候,孔子肯定觉得自己在这场师徒之间的较量中已经稳操胜券。一般说来,人们总是乐于显示自己跟父母感情特别深厚,甚至,这份感情怎么夸张都不过分。孔子的这一反诘,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但宰我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他十分坦然地说了一个字:“安”。

孔子听到后有些无语,只好气愤地说既然如此,那你就这么做好了。细想起来,宰我的这个回答,其实触碰到了孔子思想中的一个关键之处。孔子主张兴复礼制,他认为,礼本乎人情,礼的普遍适应性,正在于人情大体相近、相差不远。可宰我以如此鲜活的方式告诉他,人情的大致类似,其实是一个经不起检验的假设,真实的状况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心安”的底线并不相同。

宰我是孔门中的佼佼者,尤以能言善辩著称,但孔子毫不掩饰对这位弟子的厌恶,“朽木不可雕也”这样极端的评价,就是为他而发。之所以如此,也许就是因为,宰我的许多问题确实切中肯綮、触及痛处,揭示了儒家思想中隐含的一些问题。要知道,后来儒家的主要对手墨家,就以时间过长、浪费物力人力为由,对三年之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只是,儒术独尊之后,孔子的话成为不刊之论,当初的这些争辩再也无人提起。

耐人寻味的是,不知道跟张居正有着类似遭遇的古人,在读到孔子、宰我的这次对话时,会作何感想?时至今日,三年之丧已经完全没有施行的可能,对于逝者的怀念,也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好在,子还曾经曰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情感的由衷流露,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