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6年第6期

【写在能源边上】结痂的伤疤

发布时间: 作者:
结痂的伤疤

结痂的伤疤

文·松月

切尔诺贝利,三十年后,仍是乌克兰北部的一道伤疤,正在慢慢结痂。

1986425日晚上,为了测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的自我供电系统能否节省更多的能源,核电站4号机组的176名员工奉命进行实验。26日凌晨123分,安全系统被关闭,实验开始,44秒后反应堆核心突然爆炸,随后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核事故。

乌克兰富有铀资源、缺乏传统能源,加之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重视核工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成为重点发展项目。然而,由于竞赛的一再加码,用于民用设施的资源捉襟见肘,建设时期便留下了隐患。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安装的是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却蓄意隐瞒了情况。

反应操作人员并不合格。厂长只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经历,而且事发半夜演习时并不在场,但主导演习的副厂长是核能专业。总工程师来自常规能源厂,负责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则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

在测试过程中,反应堆操作员连续失误:先是减低能量水平的速度过快,然后从反应堆中拔出了过多的控制棒,空泡效应的反应逐渐加剧,接着,操作员按下了“紧急停堆”按钮——所有控制棒全部插入反应堆。几秒钟内反应器的输出功率开始增大而不是减小。不受控的核裂变反应终于发生,操作员按下停堆按钮7秒钟后,反应堆堆芯旋生了一系列爆炸。

反应炉1200吨的顶盖被瞬间喷入高空,一股超强辐射气流蒸发,散发出耀眼的彩色光芒,同时,相当于广岛原子弹400倍以上的辐射被释放到空中,火势就此蔓延。

接下来,经过忙乱、隐瞒、撤离、处置、荒弃,切尔诺贝利沦为人间地狱,被专家判定至少2万年内不适于人类居住。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超过33万居民被迫撤离,60万人暴露在高度辐射线物质下。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于核污染,而另有研究指出将会有3万至6万人罹患这次事故引起的癌症,甚至还有更严峻的估计。

这一切为何发生?对原因的拷问,其实早有结果——问题并非出自核能技术本身,而是人祸。是的,对于核能的利用,自从爱因斯坦写下E=mc²这个简洁的方程时,就已经被预设,安全控制更是与开发同步。事实上,任何一项工程,设计参数都会逐级乘以大于1的安全系数,留出空间,这个空间是允许失误甚至错误的极限,通常是足够的。然而,环节一个接一个失守,灾难仍旧不幸发生,说明制度的执行与安全的重视都没能到位,也就是说人没能跟上技术的脚步,才让技术成了脱缰的野马,无从驾驭。是的,这就是根源,也是最应当铭记和警惕的。

但愿这道伤疤能警醒人们,阻止类似的所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