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6年第7期

【能源地理】马尔代夫:即将沉没的国度

发布时间:2016-07-25 作者:

游客们从世界各地来到马尔代夫,寻找心中的天堂。他们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流连忘返;他们带回了漂亮的婚纱照,青春与爱情定格在天堂美景之中。然而,那定格在相机里的美好的一切,正在一点点向印度洋沉没。

马尔代夫:即将沉没的国度

文·秦昭

印度洋一望无际,在海底,有一道隆起的水下山脉,只有山脊最高的地方接近水面。数万年来,珊瑚在这道山脊上生长,珊瑚虫的骨骼堆积成了珊瑚礁,渐渐露出水面,形成了断断续续的岛链,这就是马尔代夫的疆土。

在马尔代夫900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岛屿众多,大约有1200来个,有人居住的将近200个。因此,在地理意义上,马尔代夫是世界上最分散的国家,是一串被遗落在印度洋深蓝色海水里的珍珠。

 

昨天:捞钱求生

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了印度洋中的这样一群小岛,那里的人每天都会从海水里捞上来成千上万的钱币。这群小岛就是现在的马尔代夫。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的马尔代夫人会把椰子树的叶子扔进沙滩四周的浅水中,等上几个月,叶子上下就会聚生大量的贝类。男人们把叶子捞上岸,将贝类抖落,女人们把它们埋在阳光晒热的沙子里,再等上个把月,贝壳里的贝肉干瘪掉,就得到了空空的贝壳。这是一种小巧漂亮的贝壳,淡黄色,长两厘米左右,一面浑圆,另一面平坦,一条裂缝贯穿贝壳,两列锯齿排列在裂缝两侧。这就是币贝,人类最早使用的钱币之一。

目前,有类似形态的币贝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了250多种,生长在马尔代夫海域的币贝流通范围最为广泛。马尔代夫人把晾晒好的贝壳卖给专门的商贩,然后装船运到斯里兰卡和印度,再从那里运往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各地,作为货币使用。所以,在很早以前,阿拉伯人给马尔代夫起了个别名,叫做“钱币岛”。有意思的是,马尔代夫人却从来没有把币贝当作货币使用。在那里,人们只用银币做交易。

中世纪时,贝币交易主要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那时用1枚金币可以从马尔代夫买到的贝币以吨计,多达百万枚,运到非洲市场上,只用1000枚贝币就能兑换到1枚金币,净赚千倍。在欧洲人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之前,阿拉伯人已经在非洲从事这种丑陋的勾当很久了,他们在非洲做奴隶交易的媒介就是贝币。

15世纪开始,葡萄牙人掌握了马尔代夫和非洲之间贝币交易,后来是荷兰人、法国人、德国人和英国人。17001790年,英国商人从马尔代夫运到西非的贝币有12000吨,大致相当于100亿枚币贝,数量之大几乎摧毁了西非的货币系统和经济。这些钱币大部分用在了黑奴买卖上,有记载说当时在西非市场上,1名女奴的价值只有两枚贝币,转手卖到奴隶主手里时价格会翻几十倍。贝币在黑奴贸易上扮演的丑恶角色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英国国会禁止了在非洲的奴隶交易后才停止。

 

今天:生财有道

1000多年来,“钱币岛”给世界各国贡献了成千上万吨贝币。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马尔代夫仍然是个十分贫穷的国家,当初贝币盛行时,它没有捞到多少好处,而贝币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它唯一的资源只剩下了渔业,而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是不可能使一个国家致富和发展的。

幸好,这个国家找到了新的宝藏——旅游业。

马尔代夫有数不胜数的珊瑚礁盘,四周被沙滩环绕,灿烂的阳光、清澈的海水、远离尘世的岛屿、水下游弋的珍奇鱼类和美丽的珊瑚礁丛,组成了一个人间仙境。

197210月,马尔代夫第一个海岛度假村开门迎客,从此开启了这个岛国的现代经济新模式,“上帝抛洒在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类的最后乐园”“世界潜水天堂”等令人心旷神怡的美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发展旅游业,马尔代夫不设签证,向各国游客开放,只要有能力支付不菲的费用,度假村任所有人自由前往。现在,本国人口只有30万的马尔代夫,每年需要接待60万名游客。

马尔代夫的游客主要来自南亚和东亚,自从中国掀起出国旅游热,这里成了中国游客最青睐的度假目的地,更是蜜月旅行的最佳选择,海上宁静的度假屋内,曼妙的异国海岛风情可以伴随情侣们度过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光。

旅游业现在已经是马尔代夫无可替代的经济支柱,每年90%的税收都来自旅游业。依靠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马尔代夫从一个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贫穷国家,变成了南亚最富裕的国家。

 

明天:气候难民?

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马尔代夫寻找心中的天堂,他们带回了美丽的婚纱照,婚纱与白沙交织,碧水与蓝天辉映,青春与爱情定格在了天堂美景之中。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岛屿上生活的马尔代夫人眼中越来越忧虑的目光。

除了“地理上最分散的国家”这个称号,马尔代夫还有一个“最”,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平均海拔1.5米,陆地制高点也仅仅比海平面高出2.4米。在茫茫的印度洋里,这些陆地的露头是那么的勉强,可以说,马尔代夫人的家离海面只差一个台阶。

马尔代夫人祖祖辈辈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他们从来没有对包围着自己的海水有过什么恐惧。进入21世纪,他们却感到,毁灭的威胁越走越近。马尔代夫的陆地海拔太低了,海平面的任何微小上升都会给它带来灭顶之灾。有国际机构预计,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到2100年,地球的海平面将上升59厘米,届时,马尔代夫的大部分陆地将沉入大海。这是一个写在纸上的可怕预言。

更让马尔代夫人忧心的,是最近几年他们亲身经历的现实。2004年印度洋海啸,与其它印度洋沿岸国家遇到的几十米高的海浪相比,马尔代夫遇到的浪头不过1米高,却导致了1000多人流离失所,损失高达4亿美元。

2008年,当时的马尔代夫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向全世界发出呼救,他无奈但不失尊严地宣布:马尔代夫每年将从本国旅游业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特殊基金,以便在必要时到其他国家购买土地,让马尔代夫人民举国搬迁。除了圣经故事里的记载,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一个国家整体搬迁的实例,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选择!

纳希德总统悲怅地说:“马尔代夫人意识到,靠自己的力量已无法阻止海平面上升,我们只好到别处买地搬迁。马尔代夫人并不想背井离乡,但我们更不愿意在未来成为‘气候难民’,长久地居住在难民营的帐篷里。”

什么叫走投无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马尔代夫人正面临这种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真能把一个国家拔根而去,落脚到别人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由此带来的民族、宗教、文化和道德习俗上的冲突与变数也难以预估。所以,当《巴黎气候协定》推出后,马尔代夫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批准。对于马尔代夫人来说,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时间了。

然而,就像马尔代夫人所抱怨的那样,“这一切不是我们的错”,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们,是否应该考虑加快发展转型,来阻止这个国度从地球上消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