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6年第8期

【悦读】喀布尔的斯坦因

发布时间: 作者:
喀布尔的斯坦因

喀布尔的斯坦因

文·以哥

第一次在海外看到大规模敦煌和新疆古丝绸之路文物是在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内的中亚艺术厅。偌大一个展厅门可罗雀,满满当当一屋子考古文物都来自中国,有敦煌莫高窟、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楼兰、米兰、尼雅遗址的丝绸绢画、壁画和佛教文书,仿佛让人置身于大西北的某座城市博物馆。

这些文物都被同一个人带到这里,他就是英籍奥地利人斯坦因,被中国人称为“丝绸之路上的魔鬼”。但在印度人的介绍中,他被誉为揭开丝路面纱的考古学家,正是通过19001916年三次考古探险,他将这些文物从中国带到了当时的英属印度,一部分永久留在了这里。

1907年,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之旅的斯坦因第一次抵达敦煌莫高窟,仅用40块马蹄银就从王道士手中“买下”大量藏经洞文物带走。从此,陈寅恪先生所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拉开了序幕。

那一年斯坦因45岁,正处于考古职业生涯的巅峰,30多年后他在考察途中葬身于喀布尔。当我有机会到阿富汗旅行时,决意去看看长眠于此的他。

斯坦因一直梦寐以求到阿富汗考察亚历山大东征遗迹,但由于19世纪三次英阿战争的影响及阿富汗内部问题,他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直到1943年,81岁高龄的他才在美国驻喀布尔公使的帮助下获准进入阿富汗。他于1019日到达喀布尔,一周后便因感冒中风逝世于美国驻喀布尔公使馆中,遗体就近葬在喀布尔的英国公墓中。

如今的英国公墓坐落在喀布尔市中心狭小的市井里弄,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才艰难寻迹于此。四周高墙环绕,两扇巨大的黑漆木门紧锁。朋友四下打听找到守门人,向他承诺了一点小费,然后他才为我们开了门。

推门而入,一片绿地上矗立着数十个墓碑,上面大多用英文篆刻着墓志铭。斯坦因则静静躺在墓园一侧的树下,白色的十字架立于地面,大理石的墓碑平卧在草地里,上面刻着他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马克·奥利尔·斯坦因,印度考古学调查局成员、学者、探险作家,通过极为艰难的印度、中国新疆、波斯和伊拉克的旅行,拓展了知识领域。18621126日出生于布达佩斯,1904年成为英国公民,19431026日死于喀布尔,成为人们衷心爱戴的人”。

在这里,斯坦因对给他人生带来巨大荣誉的两次敦煌之行只字未提,如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一样保持着缄默。斯坦因曾说他最崇拜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千军万马横扫欧亚大陆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正因为此他才在八十多岁高龄毅然起身到阿富汗探险。还有一位就是玄奘,循着《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他叩响了敦煌莫高窟的大门,他告诉王道士玄奘是自己的守护神,骗取了信任。但是,玄奘从印度带回的是知识,他从中国带走的却是文物和宝藏。他对敦煌保持着缄默,但敦煌历史上永远留有他的名字。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