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6年第8期

【能源地理】抗洪的底气

发布时间: 作者:
抗洪的底气

抗洪的底气

文·本刊记者  于涛  彭慧文

受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我国遭遇暴雨“车轮战”,降雨范围广、频次多、雨量大,多地洪水泛滥,成为一片泽国。

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今年的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偏多26%213%,证实了灾害之重。然而,受灾人口和死亡人口分别偏少6%49%,这说明面对肆虐的狂风骤雨,我们的救灾效率提高了,保障能力增强了。

 

新型救灾装备显神威

时间: 77

地点:江西省彭泽县

彭泽,一个濒临长江的千年古县,独占了江西省近1/3的长江黄金岸线。长江,一度是“彭泽信心”的来源,它正谋划着将自己的工业园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转移升级集中区”的掠影。然而,进入6月份,长江却成了彭泽工业梦的最大威胁。

入汛以来,彭泽县汛情直逼1998年,长江水位一度超警戒水位2.23米,非但不能起到排洪作用,反而倒灌鄱阳湖,加重了彭泽县等湖区的内涝形势。77日,连日的暴雨降水再也无处可流,彭泽县工业园区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被淹,局部积水深度超过1米。

汛情发生后,武警水电二总队紧急调派官兵携带大功率“龙吸水”应急排水设备赶到了现场,指挥员熊壮中介绍说,利用这种专业设备参与城市内涝排险,速度和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升,大功率“龙吸水”应急排水设备1小时能抽水3000立方米,排水能力是传统机器的60倍。设备入场后开足马力运转,到812时,共排水6万余立方米,水位下降了24厘米。两天后,灾情得到控制。

在今年抗洪抢险中,武警部队将一批新型救援装备陆续投入到一线,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救援和抗洪应急处置能力。水下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水情,充水式橡胶子堤只需20多分钟便可以筑起一道25米宽的防渗墙体;枕巾大小的新型沙袋遇水会自动膨胀堵住漏水口……专业装备的投入,让抗洪抢险更加精准、高效。

 

3天恢复99.6 %电力供应

时间:78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78日,武汉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晴天。从630日至76日,武汉累计降水量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的记录,武汉人盼望着晴天,武昌配电运检室配电运检三组班长林治更是热盼着雨停,以便让在雨水中浸泡了几天的武汉城全部亮起灯光。

这天一大早,林治一行紧急赶往南湖金地格林小城抢修供电设施。虽然武汉市大面积渍水已经消退,但在地势较低的南湖区,渍水依然很深,车辆无法通行,抢修员工们只得蹚水前进,抢修设备和材料也只能靠肩扛手拿带入作业现场。

为了加快抢修进度,林治和他的同事们自76日以来就没有休息过,除了偶尔回家里换套衣服,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抢修现场。有的人24小时在阴暗潮湿的抢修现场值班,晚上只能搬块石头坐在积水中打个盹。林治说:“只要哪个小区配电房中的渍水被抽排干净,供电抢修人员就会在第一时间开展抢修,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保证水退、人进、电通。”

此轮强降雨,导致了包括武汉在内的整个湖北省近2千万户次停电,经过供电抢修工人的持续奋战,到710日上午,仅用了3天时间,用户供电恢复率已达99.6%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实现如此高效率的抢修作业,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电网公司高效运转的应急体系,另一方面,也受益于近年来建成的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坚强后盾。在本轮持续强降雨期间,湖北境内特高压复奉、锦苏直流线路长江大跨越铁塔塔腿被淹,但线路运行并未受到影响;湖北电网220千伏及以上主网全部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因灾停运、受损情况,这为灾后迅速供电提供了基础保障。

 

保证通信是职责所在

时间:74

地点:安徽省安庆市

洪水肆虐之处,道路坍塌、河流溃堤、山体滑坡,水、电、交通中断,通信设施亦受损严重。74日,安徽安庆市郊长风乡营盘通信基站被洪水包围,机房进水水位达30厘米,还在继续上涨,基站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安庆铁塔分公司调度徐磊等四人组成抢险小分队进站抢险。

狂风暴雨还在继续,唯一的进站通道水深达1.5米,四人头顶着设备在水中向前挪动,经过近一个小时往返六次的艰难搬运,将两台水泵、一台抽水机、一个增高架和一些配套物资搬进了营盘机房。根据现场情况,四人兵分两路,两人涉水到附近砖厂找来空心砖,垫在设备机柜与开关电源柜下面,保证设备不被水淹;另外两人在机房内架设油机、水泵,及时发电排水。此后,安排24小时双人值班,排水不间断。

抢险队员们的皮肤泡烂了,双眼熬红了,身上布满了蚊虫叮咬后留下的疤痕,但他们说:“保证通信,是我们的职责。防汛抗灾,决不放弃。”

安徽省属于重灾区,截至7422时,境内累计停电通信基站13917站次,退服基站6466站次,全行业紧急动员组织人力、物力,抢修受灾通信设施,特别是支撑三家通讯运营商的重保基站,相关企业派驻员工轮值抽水和发电,保障了各地政府指挥、灾区群众转移和救灾队伍抢险的通信畅通。

 

交通修复刻不容缓

时间:714

地点:福建省永泰县

714日上午,喻珍福站在永泰县葛岭镇焦坑村村前的公路上,望着眼前空荡荡的河面,皱起了眉头。

这条河宽70米,河面与两岸公路落差为15米,以前,这儿有一座焦坑桥连接着两岸。现在,桥梁被洪水冲毁,运送救灾物资和群众生产、生活出行的主通道断了。喻珍福是福建省交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他此行的任务,就是要想把办法恢复这条“生命线”。

直到当天中午,喻珍福与同事们一直站在断桥边,商讨解决这个棘手难题的办法,最后决定三管齐下:一是由交通设计院成立“专案组”,抓紧时间完成新桥的设计方案;二是争取在3周内修建一条1.2米宽的临时性便桥,立即动工;三是15日前,在距离焦坑村500米的地方设置一个接驳点,以解群众物资运输的燃眉之急。“明天,院里就派出测量和设计人员到现场勘查,拟订修复方案,7天内提供新桥设计图”,喻珍福立下了“军令状”。

“尼伯特”强台风掠过八闽大地,暴雨洪水虽然远去,但它留下的伤疤远未抹除,重灾区的伤员需要及时运出,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需要尽快恢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路运动”拉开序幕。对于损坏的公路桥梁,福建省交通厅将其纳入了全省交通危桥项目库,给予补助资金。对闽清、永泰等重灾地区损毁严重的公路和桥梁,还指派了福建省交通设计院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研设计修复方案。715日一早,交通设计院路桥设计部的技术骨干们便组成了永泰组、闽清组,赶往灾区现场核查灾毁的公路、桥梁。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