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01期

【写在能源边上】谁把足球带回家?

发布时间: 作者:
谁把足球带回家?

谁把足球带回家?

文·松月

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当中,中国义乌又火了一把。

不少人都预测或者希望希拉里能赢,可是义乌一家旗帜厂的老板却说:“特朗普的支持率蛮高的,10个人里有9个人在支持他。”判断的依据,竟然就是他工厂里特朗普旗的订单数量远远多于希拉里旗。最关键的是,这句听起来不怎么主流的话,却生生地应验了。就是这样一个本分赚钱的商人,靠生意跟大洋彼岸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微妙联系。而众多商品的特定数据汇集在一起,甚至形成了“义乌指数”这个重要的市场参考值。

虽然没去过义乌,不过哪怕只是把北京市里的天意商场乘上若干倍,大抵也能脑补出那个“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的样子。据说,常驻义乌进行各种采购的人就有2万之多,其中外国人所占比重相当大。而前店后厂的模式,让商家具备了贴近市场、反应灵活的优势,实现了时时更新、对接全球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也是,回想南非世界杯球场上无数嗡嗡祖拉吹出的排山倒海的阵势,近看花样繁多、销往全球的智能玩具,就能掂出义乌的分量了。

放大一点儿看,这应该算得上中国制造参与全球分工的一种实现形式。靠着成规模、速度快的生产能力,我们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小的市场份额,更难得的是,既能向上对接欧美先进技术的产业转化,又能向下给市场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有人把这形象地概括为“山腰理论”,有能力同时顾及领先的山顶国家和后进的山底国家。

对中国来说,新能源的一些产品,也同样适用这个理论。比如太阳能电池板,最初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产品大量出口欧美,使这一产业在国际上取得了相当的优势;经历了市场波动调整,不少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日照丰富、能源需求渐盛的非洲,局面正在打开。

而且,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应用远不止于此。尽管还没达到小说《三体》里描写的状况——人类因为掌控了核聚变而让能源用之不竭,空气随时就能给用电器充电——不过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如核电站技术的演进,小到柔性电子应用中可以弯折的电池,前景可观。举个例子,有一个有意思的发明,是美国一家社会企业做出的,目的是给贫困地区提供新能源。

他们的产品叫SUCCKET,有点儿像SUCCKER,是一个可充电的足球。这个足球被踢一小时,就可以产生足够供电灯照明三小时的电。足球的使用体验和普通足球没有区别,不会让人觉得踢到了硬邦邦的充电器上,只不过这足球上有一个接口,带着足球回家后把接口接到电灯上,就能够解决晚上的照明问题。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基于动能的微型发电机。同样道理,如果把这样的微型发电机装在超市的手推车上,就可以把手机插在手推车接口上,边购物边充电了。

这些产品一旦得以生产,以义乌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想必会是急先锋,而受益的将是全球范围内的你我他。

到时候,非洲的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踢完一场球,大概又会增加一重乐趣——该怎么决定由谁把球带回家当灯泡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