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03期

【能源地理】漠上花开

发布时间: 作者:
漠上花开

漠上花开

遇见一米阳光农场,是在从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去往艾尔斯岩的路上。不过是300公里路程,半天的行车时间,深入大陆腹地的斯潘塞海湾还一直陪伴在左手边,沿路的景色却很快从繁华都市、碧绿草场蜕变为无垠沙漠,大地一片寂寥。载我自驾的当地朋友老刘指着卫星地图上的澳洲调侃道:“你看,这块大陆像不像一片半熟的周村烧饼?只有一小圈儿湿润的裙边,内陆甚至很多沿海地区都是沙漠。”

我有些不解地问:“它几乎是个放大的岛屿,孤悬海外,又处在比较温暖的地区,你所说的烤炉在哪里呢?”

老刘指了指蔚蓝无云的天空:“喏,就在那儿。澳洲大陆分水岭太靠东海岸,太平洋来的水汽都留在东部一线。中西部地区过于平坦,挡不住西、南、北三方登陆的水汽,天热蒸发量大,离岸风又多,出得多进得少,就越来越干旱了。气候要再变暖下去,海水上升淹没了东部,澳洲这只烧饼,恐怕就得整个儿熟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沉重无解的话题,我一时无言,望向车外的亘古洪荒。

就是在这时,一片明晃晃的反光出现在A1公路的左前方,我问老刘那是什么。他说:“那是一米阳光农场的太阳能板和蔬菜大棚,他们的西红柿供应了澳洲相当大的市场,我们前两天在高斯超市买的西红柿也是他们的产品呢。”

我了解西红柿这种甜美多汁果蔬的脾性,它十分娇气,对湿度和温度都有着不低的要求。沙漠不但干旱,四季昼夜温差也不小,这个农场怎么能种植出如此大量的西红柿呢?为了满足我的好奇,老刘决定临时增加项目,带我去参观一下这家沙漠农场。

 

沙漠奇迹,闭门造柿

离开A1公路边的万年洪荒不足一公里,我们就来到了这家更像是未来世界的农场。它的主体建筑是一片约两万个“镜片”的太阳能系统和占地约20公顷的温室大棚。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是太阳能和海水。太阳能发出的电量,驱动水泵,引来了附近斯潘塞湾里的海水,调节着温室里海水“水空调”的出口温度,支持着这个农场的信息化系统;太阳能集热塔产生的热能,则定量蒸馏抽来的海水,为温室植物提供足量的淡水。

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这是一套温控、光控、供水、发电完全信息化的系统,室外的太阳能“镜片”紧跟着太阳的脚步旋转,温室的内部则更像工业生产线:一排排整齐的西红柿生长在充满营养物质的椰子壳里,顺着空中的网架垂直生长,既生机盎然,又井然有序。高度信息化的温湿光控制,使得它们的生长高度、果实密度、产品品相和成熟度高度统一。温室内甚至还有数种号令严明的“昆虫军团”在作业:蜜蜂负责授粉,一种花蝽属的小虫负责杀死伴生的野草……它们得到的报酬,是在无天敌袭扰,无食物之忧的温室里快乐生活。一米阳光的外籍员工在休假回家时,仍然可以通过一款APP来控制温室系统的各项参数,以保障农场的运转。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得农场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高度可控。

老刘告诉我,这家农场不仅因为对资源的零消耗受到学院派农学家、政府部门及环保主义者的追捧,还因为产品品相良好,完全不含杀虫剂和催熟剂,广受普通消费者青睐,属于菜店里面的高端产品,有着较高的价格回报。

 

环保遇上资本,从实验到产业

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一座非典型农场的巨额投资,叠加刚性的生态环保主张,其创新意义虽然不言而喻,但投资回报还有待时间验证。那么,是什么样的人建设和运营了这样一座构思大胆、理念超前的农场?带着疑问,我利用午餐时间,与奥古斯塔镇居民间进行攀谈,渐渐了解到这家农场的前世今生。

一米阳光的前身是海水温室公司,它的创始人帕顿先生是一名工业设计师和生态狂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开始研究用一套偏机械化的太阳能和海水控制系统进行温室种植,并因此获得了英国皇家工业设计师头衔,但因为坚持严苛的环保理念和极简主义风格,拒绝不够环保的备用电源,及风格不合的信息技术,他的实验性质的温室产品数量难以保障,品相也难以控制,很难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直到新一轮投资者加盟进来,提升农场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使它完成从生态概念向工业化生产的升级,一米阳光的产品才走出实验室,正式走入市场。2014年,在吸纳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集团1亿美金投资和当地政府给予的600万美元扶持后,一米阳光的温室规模扩大了十倍。融资的成功让经营者们有了更大的野心:把业务拓展向中东、北美和世界上其它的目标市场。

 

忧天“杞人”,走在未来

我们继续北上。眼前依然只有无尽的沙漠,我却还沉浸在一米阳光的缤纷世界里。在接下来的旅途时间,我渐渐被一米阳光主页上散发出的理想气质所吸引。这是一些各具其能、履历丰富的青年人,他们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走来,只因受到同一个农业理想的召唤:在不消耗淡水资源和没有碳排放的情况下,生产有利润的高质量农产品。他们期待同时对客户、星球和投资方负责,但并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只有黑暗中的探索。

CEO索姆韦伯来自德国,CTO沃尔特比克来自荷兰,CFO马尔尚来自英国……农场的领导层多数有名校背景和极为风光的职业履历,但却汇聚到这片寂寞的荒漠中,运营一家小农场、开展一场拯救地球的实践。他们知道会有人怀疑,有人嘲笑,但他们依然选择做忧天的“杞人”。毕业于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农夫斯蒂芬在博客里写道:压倒性的科学证据表明,世界正在变暖,我意识到我不得不做出改变。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必须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除非我们解决问题,否则就将迎来灾难……

他们还在呼唤更多的“杞人”,招聘的标准不是任何技能,也并不要求名校背景,而是热情和不落窠臼的思维方式,他们必须是走在未来的人们,愿意让沙漠开出花来,愿意把环保农业的理念播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