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06期

【人物】哈立德·法利赫:勒住油价的人

发布时间:2017-06-20 作者:
哈立德·法利赫:勒住油价的人

哈立德·法利赫:勒住油价的人

文·本刊特约记者   陈明灼

2016年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这一“壮举”着实让石油行业为之震惊不已——其成就不仅在于这是欧佩克八年来首次达成减产协议,更在于值当下跌跌不休的油价大环境下,减产犹如一双强有力的手,一把勒住了不断下滑的油价。

作为欧佩克组织的领头人,沙特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沙特的谈判代表——该国的能源、工业和矿产部部长哈立德·法利赫(Khalid al-Falih)更是功不可没。

 

临危受命

经济学理论认为,若干具有垄断地位的经济体所达成的利益共谋通常很不稳定,并容易瓦解,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充斥着“谎言”与“欺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作为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组织形式之一,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恰恰便是如此,“斗争”多过“合作”,一言不合,辛苦达成的协议便土崩瓦解,产量控制被认为最不易达成,也最容易产生破裂的协议之一。

众所周知,自2014年年中开始,油价呈现断崖式的下跌,从每桶超过100美元跌到最低时候的不足30美元一桶。沙特为了把美国页岩油、欧佩克高成本产油国等竞争对手挤出市场,采取不减产的措施,过多的供给让油价一度失控。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低油价导致收入锐减,让包括沙特在内的几个主要产油国不堪重负,从2016年开始,这几个国家开始寻求控制产量,以扼住不断下跌的油价。

然而,一众产油国各怀心事,一边担心油价下跌,另一边又担心限产导致本国的市场份额遭到别国的“吞食”。于是,身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的沙特当仁不让,担当起了协调各国、力促减产的领导者角色。然而,几次会议都在互相扯皮中不了了之,沙特原石油部长纳伊米也因此被免职。松散的组织内部,各方缺乏制约,想要达成一个减产协议,这在当时几乎被认为不可能,外界对此普遍持悲观的态度。

沙特需要新的谈判代表去收拾这一盘散沙。哈立德·法利赫就在此时临危受命,接过了推动谈判的重担。首先,他搞定沙特政府,获得了副王储穆罕默德的支持,他的前任纳伊米的失败恰恰也在这里。后方无掣肘之忧,前方才可勇往直前。接着,法利赫放手在各国之间斡旋,用利益当筹码展开博弈。

作为沙特的代表,法利赫充分展示了高超的谈判技巧。他拉来俄罗斯作为外援,以稳定欧佩克内部成员的人心。他致电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让俄罗斯松口承诺减产,幅度为欧佩克减产幅度的一半。他威逼利诱伊朗,成功迫使伊朗作出妥协——可以增产但不会增产至先前的产量目标。他督促伊拉克石油部长与该国总理协商,后者随后作出自1998年以来伊拉克在欧佩克协议中首次减产的决定。在欧佩克内部初步达成共识后,法利赫再次致电诺瓦克进行最后的确认,并最终让俄罗斯承诺加入减产。他还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把提出反对意见的印尼“踢”出了欧佩克。

整个会谈期间,法利赫纵横捭阖,用左手牵制右手,用右手打击左手,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在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他会邀请纷争的双方“喝杯咖啡”,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场面失控的时候,他会大力地猛敲桌子,让大家回归“理性”。他经常在房间内踱步,沉思解决之道。甚至,他会深夜致电诺瓦克共商对策。他最为标准的姿势是坐在沙发上,托着腮,沉思半天,有时一坐就是数个小时,连熟人叫他,都恍然不知。

最终,欧佩克达成协议,日均减产石油120万桶,非欧佩克产油国则协议日均减产55.8万桶。果然,油价应声而涨,濒临崩溃的油价被拉回到60美元/桶附近,为石油出口国带来了福音。有能源分析专家认为,油价下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法利赫几乎以一己之力,逆转潮流,“挽大厦于将倾”,一手勒住了不断下跌的油价。

此后,为了提升油价,他可谓“兵不厌诈”,话风频繁转变,运用高超的口才与技巧,闪转腾挪,甚至表示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在减产实施的半年来,他不断释放“幕雾弹”,并大玩文字游戏。他在多个场合声称“全球石油市场将很快重获平衡,恢复到‘健康状态’,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他一面声明,“考虑到减产协议执行状况,以及全球需求的预期,欧佩克与非欧佩克达成的减产协议不太可能延期”,另一面又强调,“只要全球原油库存水平高于五年均值,就会追求继续减产”。日前,面对再度下跌的油价,法利赫宣布,“沙特和俄罗斯一致同意减产协议应延长”——这一延就要到2018年一季度才能再议了。

 

CEO到部长

事实上,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法利赫的个人能力也是在他的工作经历与成长中积累起来的。他出生于1960年,这一年也是欧佩克组织的成立之年。他的成长过程伴随着石油工业在世界的高速发展。当然,他的从业生涯里也目睹过数轮的油价涨跌。

作为土生土长的沙特人,法利赫身材高挑,脸颊修长,一副金边眼镜,再配上头巾,十足就是一个标准的阿拉伯人造型。他讲话慢条斯理,声音中和有力,与人交谈,时而微笑,时而沉思,既彰显果断,又彬彬有礼,绅士韵味十足。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自律。出身于沙特阿拉伯世界,他不仅自律于他的宗教体系,更加自律于他的行事与工作作风。他的自律首先体现在守时。1979年,法利赫进入沙特阿美的前身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第一次上班就让他印象深刻。由于闹钟出问题,他几乎是一路跑到办公室,尽管满头大汗,迟到时间还是超过10分钟,领导的训话,同事的白眼,让他如芒在背,羞愧得恨不能找个缝钻进去。从那以后,他养成了每晚检查闹钟的习惯,“如果不能守时,又怎能要求他严守合约呢?”自此,他工作期间绝少迟到,雷打不动地准时睡觉、准时上班,几十年如一日,苦行僧般的生活不仅使他得以高效地完成工作,并留出更多的时间从事更多的事情,得到了更大的自由,而且让他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功。

19岁在阿美石油公司工作开始,他经历了沙特阿美从一家外资参股的股份公司到国家石油公司的转变,期间由公司派往美国求学,在得州农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公司在不断壮大,他也迅速成长,最终在2008年,他坐上了沙特阿美一把手的位置。

作为世界上最大石油公司的一把手,争夺市场是他的头等大事,东亚市场尤其中国市场更是重中之重。为了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他一年数次往返于中国与沙特之间,与时任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先生更是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关系。为了应付环境问题的挑战,他投入资金提高石油的科技含量。据他介绍,沙特阿美现在是能源领域最具科技密集型特征的企业,而且,未来科研方面的投入还会成倍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沙特阿美在他的主导之下,科研努力迈向全球。据悉,目前,沙特阿美在美国有三个研究中心,在欧洲有四个,在亚洲,北京已有一个。让能源的利用更高效,减少排放,减轻空气污染,一直是法利赫上任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他对于科研的追求远不止这些。

2010年,在他的倡导之下,沙特阿美建立了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叫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校在沙特阿拉伯西海岸,红海边上,简称KAUST,而法利赫正是校董事会的成员之一。

法利赫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是成本最低、技术最好的生产者,和顾客有最长远的合作关系,我们欢迎竞争,竞争造就最好的企业。”有实力才有霸气,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沙特阿美的影响力日渐壮大,他个人在世界范围内也收获了巨大的声誉。也正是因此,他才逐渐走进沙特王室的视野,在油价崩溃、减产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被沙特政府火速任命,赶赴救火。

2015年接受采访时,法利赫曾说:“我只是个商人,和我的同事一起管理这家石油公司,我们是政策的执行者。”如今,他转身成为部长,从一国石油生产政策的执行者变成了制定者和宣布者,职责也更为多重——既要争市场,也要争油价,当然还肩负着沙特经济改革与转型的重任。

 

戒除“油瘾”的努力

法利赫走马上任能源部长之时正值油价低迷,沙特政府深陷财政危机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石油行业。数次的油价危机,让沙特政府深深意识到“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的风险性。

沙特不仅需要提振油价,更需要的是对当前经济结构进行改革,戒除“油瘾”。法利赫的上任,以及“石油部”改名为“能源、工业与矿产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沙特改革计划的需要与决心。

沙特政府深知通过减产勒住油价“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摆脱当今的困境,更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沙特公布了“2030愿景”,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定位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意图通过缩减政府规模,扩大私营行业,减少石油生产补贴,以促进经济多样化和打造“与众不同”的沙特新形象。然而,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在法利赫的规划之中,将把沙特阿美的5%股权用于上市,筹集资金数百亿元。这时,法利赫又充分展示了一个优秀外交家的才能。他广撒英雄贴,四处抛出橄榄枝。他一面利用英国受到“脱欧”拖累,急于保住金融中心,争需沙特阿美这样的一个巨无霸企业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心理,让英国修改上市规划,为沙特阿美量身定制一套规划,一面又跟中国打起了市场牌,向中国频频施放“善意”,核心正是希望换取中国的市场合作。如果在中国上市,无论是深交所还是港交所,都将迎来史上最大的IPO。他还跟美国打起了政治感情牌,特朗普上台的“禁穆令”,让沙特深感忧虑,因而,他希望通过沙特阿美上市这张牌,给特朗普的政府施加影响。此外,他还跟日本、新加坡也频繁接触。法利赫就是要在左右逢源中,沽出一个最优的价格与筹码。此时,他既是商人,也是政治家。

然而,既然依赖石油容易“上瘾”,又岂是那么容易戒除的。无论是非石油收入增长三倍,还是削减政府部门工资和补贴,以及在能源生产上更加偏向新兴的可再生能源,这些规划都不是单靠意愿就能实现的。因此,要兼顾短期的石油价格和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法利赫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