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09期

【悦读】一个人,一座城

发布时间:2017-09-28 作者:

一个人,一座城

文·小武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城市。形诸于作家笔下的,不仅是城市的光影与气韵,还有二者间的莫逆与联结。如同老舍与北平,沈从文与凤凰,米沃什与维尔诺,对俄裔美国诗人布罗茨基来说,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

1972年,32岁的布罗茨基终于被苏联当局驱逐后,在奥登等人帮助下,谋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职,总算安定下来。在那年圣诞节期间,第一次领到大学薪水的布罗茨基,带着焦渴的心情,很快买了机票前往魂牵梦萦的威尼斯,那被他视为最接近伊甸园的城市。17年后,这一幕被记入了他专为威尼斯所写的散文集《病入膏肓者的滨河街》,即后来被翻译成《水印:魂系威尼斯》的那本书。

起初,威尼斯是作为阅读对象,不断闪现在布罗茨基的生活中。26岁时所读到的法国作家雷尼耶的小说《外省娱乐》中作为故事背景的冬天的威尼斯;喜爱的女孩送给自己明信片中的威尼斯;母亲拿出的画有威尼斯总督府图像的挂毯;父亲作为海军军官在中国服役时带回来的小铜贡多拉;还有一位早逝的朋友带他去看的电影《魂断威尼斯》。这一切,让年轻的布罗茨基产生了一个完美的颓废之梦:“我向自己发誓,有朝一日如果我能摆脱我的帝国,这条鳗鱼如果能逃离波罗的海,那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将是来到威尼斯,在某个宫殿的底层租一间屋子,以便过往的船只掀起的浪花飞溅到我的窗户上,在潮湿的石头地板上熄灭我的雪茄的同时写几首挽歌,咳嗽和饮酒,并且,当钱不够花的时候,不是上火车一走了之,而是亲自去买把小勃朗宁,当场把自己的脑袋打开花——既然我没能因为自然原因死在威尼斯。”

威尼斯是水的世界,海洋、运河通过房屋之间的甬道四通八达,水是镜子,映照出时间的倒影。布罗茨基的发现是,这座城市通过镜子,返还给每个游人以匿名性——身体吸收城市,而镜子吸收身体。颇为奇怪,这样的发现于我却颇为亲切,大约十年前,我在一片雨雾中访问湘江之畔的长沙,在无数街巷之间的一家小旅馆和店主人打牌时,所感受的也是那种愉悦的匿名感:“从更南之南来到这旧日的城邦/细雨此时笼络了山川和街巷/ 我感谢它朦胧的背景/蛰进小旅店如同鱼入海”。

然而威尼斯不止于朦胧,遮天的浓雾经久不去,在让眼睛失效的同时却也再度发明了眼睛。双眼略过城市的雕塑与古老建筑,如同在一定年龄时看到美好少女,不带任何征服与占有之欲,眼前的一切表面远甚事物内部。美是外在的,是眼睛的栖息之处,布罗茨基再度回到唯美立场:“美感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的孪生兄弟,它比伦理学更可靠。”

当然,布罗茨基对威尼斯的喜欢,不仅因为美感和那个迷狂的梦。更多时候,威尼斯是那个已回不去的彼得堡的南方版本。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挑选在那里渡过17个圣诞节。死后一年多,布罗茨基的灵柩被迁葬于威尼斯圣米歇尔墓地。在他旁边,躺着另外一位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