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09期

【专栏】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

发布时间:2017-09-28 作者: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

文·赵义

726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更好的迎接党的十九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是贯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出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将承担收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人民日报随后推出了8篇评论员文章,结合这八篇评论员文章,笔者谈一点个人体会,尤其是对于我们更好的推进国企改革的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7·26”重要讲话提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同时,各个具体发展阶段上都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更好的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民的需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比如,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承诺在2020年让7000万贫困人口完全脱贫;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大判断中,前面那段论述特别重要。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如何认识、把握和引领这种变化,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这两个方面新的重大变化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这些认识。

把握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需求这两方面新的重大变化,对于我们做好国企工作和国企改革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笔者去了一趟香港,了解中华电力在变电站建设中处理邻避效应的经验。变电站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邻避问题的困扰并不小。其中,当然有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规划(变电站在规划里面,但有的地方政府默许开发商先建商品楼)和利益(担心影响房价)等。但站在香港中华电力一处外观宛如漂亮社区,顶楼有“空中树林”的变电站前,我不禁想:归根结底,我们的国企也要适应人民需求的新的变化。

基础设施当然重要,但在已经解决了提供稳定电力供应之后,基础设施重要性的内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新的内容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基础设施已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美好生活不仅仅是提供稳定电力供应,而是成为社区共同体的一部分,要融入当地的社区生活。尊重知情权是最起码的,而让当地居民有更多的参与感,则更重要。

变电站建设水平可以看成是生产力水平,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而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归结为“生产力落后”,而是生产力的变化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如何更好的结合起来。

这也许正是我们推进国企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或者说是重要的抓手。

(作者系《南风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