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11期

【能源地理】榆林,绿“黑金”城

发布时间:2017-11-22 作者:

榆林, 绿色“黑金”城

文·吴长宏

昔日漫卷黄沙

大漠,驼城。

和陕北另一部分——延安的黄土高原丘壑纵横不同,毛乌素沙漠是人们对这里的最深印象。

这里位于陕西最北部,属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

如果再伸展眼界,这里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

和这里紧紧相伴的除了汉族,还有一个叫做匈奴的民族,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上演着一幕幕的攻伐决杀。

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兴于明清。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游牧区域的榆林,农业不甚发达,秦燕均有来自胡人的边防压力,而从秦、汉开始,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的垦殖政策,让这里逐渐成为农牧交错亦农亦牧的发展地区。

良好的发展让兵家必争之地更具价值,胡人、匈奴、西夏、北宋、女真来来去去,不时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杨家将守边关便是这里最具演义的流传。城门的关关开开,使这里和中原、特别是关中的贸易往来忽而兴起,忽尔顿萧。值得浓墨重笔的是,晋义熙9年(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在现靖边县白城子营筑的统万城,使这里成为繁华之地,一时间,统万城“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

历史上的榆林,并非一直一片沙漠,也曾森林茂密、水草丰盛,农牧繁荣。秦汉及以后“移民实边”和“屯田”政策的不断延伸,扩大的农耕使榆林大量的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沙化。唐、宋之时,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垦植尚未过度,大体生态平衡。

明朝以后,明政府为解决军粮扩大开垦规模,农业成了社会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据史料,明万历年间,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开垦屯田345万亩,相当北6县现有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延、绥两地军垦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晚清和民国时期,开荒扩耕增产、广种薄收的不良做法,使得植被继续被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今朝绿色黑金城

如今,抱着看沙漠的心态到榆林的人,多半会失望。

记忆里的黄沙漫天,那是世纪之初。

实现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是国家的好政策和一群坚定治沙的人。

本世纪初,国家提出再造秀美山川,一系列的退耕还林政策让人民信心倍增干劲更足,也让黄土逐渐穿上了绿衣,黄沙漫漫的恼人景象逐渐改变。如今走进榆林,无论是从包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千里绿色长廊,毛乌素沙地向县城风沙侵入口实施的百万亩樟子松基地,还是房前屋后,都是绿色盈目,绿植繁茂。818日,陕西省发布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12年变化率达69.30%,榆林市植被覆盖面积陕西最大,达到40592.328平方千米,占全省植被覆盖面积的20.90%。目前,榆林市北部沙区仅存的50万亩流沙得到全面治理,实现了陕西省全境无流沙地的目标,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分别降低26.19%54.6%。今年4月榆林启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提出要建设“大漠森林城、治沙生态市。”

牛玉琴是这些治沙人中的代表。1985年起,这位靖边农民以家庭承包形式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沙区种草种树,治沙绿化。几十年来,她矢志不渝地和沙魔做斗争,仅靠自己及家人的双手,累计完成造林10多万亩。在她的带动影响下,周围近2000户家庭治沙种树1000多公顷,使毛乌素沙漠南部沙区大部份得到治理,沙区植被盖度达50%以上,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这片在陕西北部沙漠地区开辟出的绿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治沙典范区,得到国家及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她因此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联合国“拉奥博士”等86项国际、国内及省、市级表彰奖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将牛玉琴的治沙“奇迹”拍摄成专辑电视片,向世界各国推广介绍。这位治沙女杰,作为国网榆林供电公司代言人,发出了“在国网榆林用安全电、优质电、放心电”的代言词,代表广大客户对国家电网致力服务榆林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与高度评价,为塑造“国家电网”品牌增添亮色。

和绿色同样引人瞩目的是被人们称为“黑金”的煤炭以及油气资源。据资料,榆林的煤炭资源预测694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拥有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榆林经济发展迅猛。针对榆林的优势,榆林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扎实推进能化基地高端化。按照“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强化工”的思路,积极构建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启动“榆林煤”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工作,支持长庆、延长、中盐等中省企业稳产扩产,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和160亿方左右,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及配套电厂建设,引领转型升级重大项目落地,推动能化工业向下游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8月,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投入运行,线路全长2×1059.3千米,是迄今为止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工程途经陕西、山西、河北省、山东4省,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从远方来,用的是清洁能源”的目标,对于促进陕西与山西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华北地区电网承载能力,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硬币总有着两面性。榆林治沙绿化和黑金给地方带来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榆林带来一些衍生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引起争议的沙蒿、煤矿采空区。随着治沙绿化的不断推进,榆林人发现,季节性过敏鼻炎逐渐增多,并有了地方病的趋势。在民间的不断溯源后,目标慢慢集中在了治沙功臣沙蒿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煤矿采空区的问题同样如此,2012623日上午,榆林市榆阳区911分、938分发生地震,均为塌陷地震,震级分别为2.8级和3.2级。震后认定为榆阳区麻黄梁镇十八墩煤矿407采空区发生两次塌陷,导致地震发生,塌陷面积约100亩,所幸无人员伤亡。而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这一问题必然长期存在。同样,资源枯竭也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煤总有挖完的时候,石油总有采完的时候,如陕西的铜川,甘肃的玉门。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发展来解决,新的生态科技、新的煤化工科技,可能会是较好的破解方法之一。

 

更有舌尖上的酣畅

处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马背和农耕都在滋养着榆林,因此,榆林的饮食有着游牧文化的深深印记。奶茶、燕面炒面、荞剁面、钱钱饭、揪面片、果馅、驴板肠、油旋等,都是极好的小吃,羊杂碎、麻汤饭等美味也是别处难寻,更有羊脑、羊蹄、羊棒骨,样样都是食客眼中的宝贝。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马背民族一些粗犷豪迈的风格在榆林的饮食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比如铁锅炖羊肉,直径1米的大铁锅,放入均匀切块清水洗净的羊肉,加入羊骨髓汤,边煮边撇净表面泡沫,然后加上花椒、地椒、姜片、辣椒、葱、盐等佐料,旺火炖烂。食用时,再佐以香菜、葱花、大蒜等助味。这些佐料中,榆林当地产的地椒叶功不可没,是为羊肉去膻增香的“功臣”。一锅羊肉炖好,三五好友七八亲朋,就着白酒,尽可以甩开膀子大快朵颐。

喝酒是榆林人的一大强项,榆林人酒风过硬。能喝、善劝、会唱歌,是榆林人喝酒的显著特点,喝到酣畅淋漓处,爱唱信天游的榆林人便会自豪的站起,端了酒杯,“羊嘞肚肚手啦巾嘞,三道道蓝,咱们见嘞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这边歌毕,也许不认识的邻桌或路人就唱了起来,“白格生生脸脸呀,柳呀么柳梢眉,双了辫辫一了那个甩,扭呀么扭嘴嘴,毛眼眼望断黄呀么黄河水,爱你恨你几回回,几呀么几回回。”虽不认识,以歌互答,却是另有一番情趣,而榆林,也就在这酒和歌中充满欢乐、和谐与温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历史蕴育一方特色鲜明的人。榆林,就从这历史中,滋养、生息、发扬、奋进,这里,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可以歌,可以舞,可以醉。

榆林,已经不是往昔的印象,而是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好的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