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12期

【写在能源边上】电车上路三年半

发布时间:2017-12-19 作者:

电车上路三年半

文·布袋

开电动汽车三个半年头了,看到现在如火如荼的电动汽车销售场景,一个个新车型井喷一样下线,回首当年,还是不由得有些辛酸。

在北京,我即便不是最早,也是很早的一批私家电动汽车用户了。2014年,那时候电动汽车还没有多少车型,市场上可选的只有北汽的E150EV,江淮IEV4和比亚迪E6三种。虽然补贴政策看起来很诱人,但这些车的价格还是有些贵,E620多万,另外两种也得十万多。4S店看了多次,还是有些犹豫,这些车看起来性价比极低、做得极糙,同样的价格,都能买不错的汽油车了。但咱不是摇不上号吗!

这年6月,北汽启动“卫蓝行动”大促销,原价13.48万的E150EV狂降5万,卖8.48万,合计了一下,买!这样,车价再加上购置税(三个月后国家才免了新能源车的购置税),一共9万多拿下。印象最深的是到五金店买了一根45米长的8平方电缆,售货员问:您这是做什么?我说电动车充电。“什么电动车用这么粗的线?”那时候没几个普通人知道电动汽车的。

我以为我的幸福日子来了,没想到是悲催日子开始了。由于没有自家车位,不能装充电桩,只好每天从我家8楼上飞线下去充电,小区又不让拉明线,充完之后只好再拉上来。45米长大拇指粗的电缆,想想那个沉,我每天一个上下,那段时间没有锻炼,但臂力特好。但最尴尬的是,电缆拽着插座每天被我拽上放下的时候,在楼下邻居们的窗户上丁零当啷地响,让人无地自容。但知道一位车友是在26楼放飞线的时候,我也就释然了。

实际上我的电动汽车还是很好开的,首先是提速快。等灯时候,绿灯一亮,跐溜一下就窜前了,真是一刹那的风驰电掣。最主要的是,基本不用保养,冬天也不用热车,打开电门,走就是了。

然而,好开的背后也是满满的眼泪。首先是充电。我这车续航里程是148公里,活动半径74公里,在北京,也就是一个四环的长度。有时候跑稍微远点的路,就需要补电。那时候已经号称市里建了好多充电站。站倒是有,但是一个充电站两三个桩,一大溜车排队等着,一辆车平均1小时,轮到你得第二天了——那时候夏天是真的有跑滴滴的司机过夜充电;要么是你去了发现一个车没有,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充电枪插上,原来早坏了!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极端,就是早期各个厂家生产的电桩标准不一,电流、电压都有不同,不同车型不能通用,充错了的话可能把车充坏,我就遇上过一次,把前大灯烧了。

再说说冬天,开电动车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天寒地冻,行驶里程大幅下降,放着一夜不动,早上起来就掉10%的电。严寒天气实际行驶里程往往不到标称的60%。这个时候充电也变慢了,极端天气甚至十几个小时充不进去。有时候为了省电,不敢开暖风,实在扛不住开一会。几十公里开下来,热一会、冻一会,那心情真是不可描述。

不过,不管怎样,还是扛过来了。这两年北京的电桩越来越多,充电已经不成问题。新出产的车技术也越来越好,新能源趋势已经无法阻档。作为一个资深电车司机,最迫切的希望,还是跑得远一点,充电快一点,冬天的电量衰减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