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7年第12期

【悦读】突然的自我

发布时间:2017-12-19 作者:

突然的自我

文·小武

读研时,大概在读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与爱》时,无意中得知了《金蔷薇》这样一本书。近十年过去,书里的内容早已多半忘却,淡淡的印痕却是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俄罗斯自然乡野间浪游中所得的感悟,那关于不同类型的雨的名称,森林中默默生长的蘑菇,还有像闪电一样划过心头的写作冲动。

实在来说,这却是一本用如诗如画的文笔书写的创作谈,可以确定,它曾经影响了一代代对写作抱有热忱和使命的读者。

再次读到这本书,我依然会为书名背后蕴藏的巴黎清洁工让·夏米的故事所感动。年迈贫穷的夏米曾是法国殖民兵团的一员,由于感染疟疾提前归国的他,受托将团长年幼的女儿苏珊带回法国。在归国渡船上,夏米绞尽脑汁向小女孩讲述生命中那些难忘的细节,并与她建立起难忘的友情。当夏米讲到能给人带来好运的金蔷薇时,苏珊问他:“让,会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吗?”善良的夏米回答:“世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说不定也会有个傻小子来找你的,苏珊。”将苏珊送给她的姑妈后,两人一别几十年。再次见到,苏珊已是一个感情失意无家可归的少妇,夏米将她带回自己的窝棚住了五天,直至她的情人与她重归于好。重逢让夏米的内心变得异常柔软,尤其当苏珊再次回忆起金蔷薇的故事。夏米决定每天收集首饰作坊的尘土,夜间将其中散落的金粉筛出来,然后用铸成的小金锭打一朵金蔷薇,送给苏珊,祝愿她幸福。

经过旷日持久的努力,金蔷薇终于被打造出来了,然后苏珊却在一年前远赴美国,一去不归。内心惆怅的老人很快一病不起,然而他的故事却被一位老文学家记在了札记中。在他看来,夏米搜集金粉打造金蔷薇的过程与文学的创作历程颇为相似:“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高中临近毕业时做过的傻事,大约是感受到分别在即的惆怅,我开始向身边的好友陆续征稿,并为集子起名《收集感动》。多年之后,我还能从发黄的纸张间凸凹的印痕,想象心仪的女生写作那些内容时所流下的泪水。

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会有一些富有意味的细节与片段,代表着一种发现的意味,也代表着一种突然的自我,这些片段的连缀便构成了一个人的记忆。普通人与作家的区别或许只在于写出与否。

有段时间,我经常利用一切可能,返回故乡早已颓败的窑洞,翻越挂着蜂窝的已经残败的门窗,去看自己儿时的家。因为时间在那里,被完整地封存在1992年,我看到墙壁上贴着的塑料的明星月份画,堆积了厚厚灰尘的沙发茶几,还有灶台上被打翻的墨水的痕迹,窗棂上因为捕捉冬天的鸟而捅破的麻纸。

总之,无限的东西涌上心头。我常常想,倾尽所有,一个人的生活是否能打造出一朵属于自己的金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