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8年第4期

【封面策划】有得赚,也要说了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

发布时间:2018-05-10 作者:

有得赚,也要说了算——访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 CEO 陈康平

/本刊记者 张越月

 

今年1月,美国电子消费展(CES)的“未来家庭”展台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主办方用四件产品,诠释了一个未来的智能家庭。这四件产品,分别是来自亚马逊的人工智能控制、博世的智能家居、丰田的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和晶科能源的太阳能组件。

38日,在全国“两会”的媒体见面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向记者回忆起2个月前的场景时,仍不掩激动。他说,另外三件产品,都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经典品牌。能够和这些以科技质量著称的国家同台比拼,说明中国能源制造已经走出去,并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在今年的“两会”上,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能源行业代表委员的发言里,都能看出在过去几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已经迈向了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另一个信号,未来一年,随着“一带一路”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持续扩大的同时,参与市场还需更进一步——首先,合作范围在扩大,下一步走出去的,将不仅是“中国制造”,还有“中国服务”;其次,对于全球治理,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也就是说,产能合作将不仅是简单的商品出口,而是对市场更深层的参与。不仅满足于卖产品赚来“辛苦钱”,更要加强对全产业链的参与,并尝试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让中国品牌具备更高的附加值。

 

做市场里的大鱼

在一个池塘中,宁愿做大鱼,也不能做小鱼,因为小鱼总是最容易被大鱼吃掉。在市场中,这句话同样适用,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前瞻的企业,才有机会获得市场,进而拥有更多资源和机会。

但怎么才能成为全球市场中的大鱼?陈康平认为,首先前瞻性是非常重要的。

他用晶科能源2017年出货量图举例,在这张图上,晶科能源去年的出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达到了近10吉瓦,但在饼图中,各地区分配比较均匀,中国也仅仅占了30%多。

这与去年火爆的中国市场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在去年,中国光伏市场的价格是最好的,很多人捧着现金买组件,但仍然出现了“一瓦难求”的情况。陈康平解释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要把部分产能和订单从中国拿出来,分配给一些看似价格并不高的地方,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实现全球均衡布局。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哪怕这个篮子是最完美的。因为新兴市场同样重要,值得去及早布局。在市场布局上,永远都要先人一步是我们的期望,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落后或判断失误,但不怕,只要永远把自己放到最低,永远对市场保持敏感度和警觉,总会有机会。”陈康平说。

除了先人一步,拿出可以落地的技术也很重要。

陈康平认为,技术本身足够高精尖固然重要,但最终能否落地更重要。所谓技术落地,即不是停留在实验室水平,而要踏踏实实地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技术落地的意义更为重要。

“首先,高技术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就是一块招牌。这样的产品可以让企业顺利开展更多合作、占用更多市场、实现更大的话语权。其次,落地的技术手段是提升服务的层次,有利于产能合作进入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在积极参与后续的运维,把投资建设和后续经营结合起来,可以让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而后续的运行,则需要通过云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来实现,让技术落地,在做大盘子的过程中非常关键。”陈康平说。

 

学会充分表达自己

在“两会”召开期间,有一篇名为《做了20年假鞋之后,莆田终于让正品都开始怀疑人生》长文,在朋友圈流传甚广。文章讲述了十几年前不被人们认可的莆田产品,如何从很多人心中的假货,演变为正品都不得小觑的全过程。

虽然只是针对消费品,但这篇文章传递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观点:唯有质量至上,才是一个行业表达自己的最好途径、一块让产品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

这种观点,也被国际能源从业者认同。陈康平回忆,他曾和一位拉美同行讨论,这个行业到底是否需要重视质量。“在一个很市场、很商业化的行业中,坚持背板100%用杜邦,硅片厚度要做到零隐裂,要拿顶尖的辅料,这些是否是值得的?”

当时,对方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经过保质期之后,电视机会看不清颜色、衣服会打满补丁、手机会不能打电话,但是如果质量足够好,光伏组件即便是过了保质期,仍然可以发电。”这位外国同行最后补充说,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质量。

陈康平说,这位同行的话让他非常感动。他认为,在过去,中国用自己的经验证明,要发展就要先有电,电力设施的质量如果不能得到保障,那么后续的发展必然很难谈起。当下,随着全球对气候问题的重视,“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直接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特别是绿色能源的开发。因此,要在“一带一路”范围内进一步做大市场,就一定不能放弃对高质量的追求。

在《莆田》这篇文章的后面,记者还看到这样一条留言:“希望有一天,中国人不再‘歧视’国产品牌……国产品牌能够被公正地对待,用自己的全部努力,凭本事竞争。”

事实上,在能源制造领域,中国品牌需要的已经不是本事和能力。因为在光伏、电力、风机等诸多领域,经过多次全球竞争的洗礼后,能源领域的“中国制造”已经或正在升级为“中国智造”,还要补齐和加强的,实际上是在国际市场主动表达的能力。

陈康平回忆道,在德国参加B20工商理事会年会的时候,整个会场没有太多的中国企业。事实上,中国的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拥有很大份额,但遗憾的是,最终游戏规则始终是外国制定的。因此,中国光伏企业不应只是做好产品,而需要到国际去发声,去争取更多机会、阐述诉求。

这不仅是光伏行业的诉求,也是中国能源制造行业需要集中突围的地方。当下,相关部门需要鼓励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增强“中国标准”的话语权,并在全球广泛推广,这样做,才有望争夺未来行业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