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8年第4期

【封面策划】有技术,也要有品牌——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

发布时间:2018-05-10 作者:

有技术,也要有品牌——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

/本刊记者 张琴琴

 

36日下午,按照政协会议日程,各界别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在北京会议中心经济界别联组讨论现场,“国企改革”、“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词汇不断被提及。

会议结束,记者在一楼大厅采访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时,谈及刚刚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他感慨,“总理说要来一场品质革命,这个非常好,我们现在产品规模有了,但出口以后粗制滥造,品质不够。”

显然,他的关注点落在了“制造强国”战略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制造强国战略,要求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自主创新不等于原始创新

2016年执掌哈电集团之前,斯泽夫曾任职中国东方电气总经理长达13年之久,深谙国内外装备制造市场。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那些生产“设备”和生产“生产设备的设备”的制造业。从建国初期的依靠前苏联,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引进外资,消化吸收再自主创新,中国的制造业也由薄弱走向自给自足,乃至喊出“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的口号。

“这么多年,在制造领域,我们国家生产的发电设备比美国先进,现在碳排放每千瓦是310克,美国大概每千瓦在380克左右。我们的水电设备是世界一流的,核电设备也成为世界核电的主力军,但是我们的原创技术还是来自于西方。”置于一楼大厅熙攘的人群中,斯泽夫说得很平静,也很坚定,“哈电集团也通过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并不等于原创新,如果中国企业的专利技术还只是在工程设计技术、工艺改进方面,而不是在技术创新的‘无人区’里找‘水源’,制造强国也只是空谈。”

的确,今天的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然而,“疯抢日本马桶盖”现象也显示出国人对“中国造”的不自信。

如同斯泽夫之前在小组发言中所讲,很多产品一国产化之后品质就下来了,这是中国的制造企业需要反思的问题。“我们一方面不要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在采访的过程中,西门子、GE这两个国际竞争对手的名字时不时被他提及。

 

把制造优势转换成品牌优势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如今在国际电气设备领域,西门子、GE这些老牌企业依旧把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的优势相对较小。在记者追问哈电“走出去”的情况时,斯泽夫有些无奈,却也诚挚地回答“哈电集团海外EPC项目营收并没有达到集团公司的预期”。他将这种“不达预期”归结为技术和品牌的劣势。

对于技术劣势的弥补,据斯泽夫介绍,哈电集团目前致力于在技术、创新、研发、质量、绿色发展、结构调整、人才等方面齐发力,加快转型。20166月,哈电集团成立中央研究院,从事前沿性、共性和集成性研究。

对于品牌劣势的弥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财、物的大量投入,即便是已经具备品牌影响力的GE和西门子,也在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以保持领先优势。“中国制造企业,具备了生产上的规模优势,未来要将它换成品牌优势,尤其是在重大装备制造领域,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要更努力才行”。毕生深耕电气装备制造业,与国际企业或合作或较量数十载,已是花甲之年的斯泽夫还在努力,也在呼吁同行努力。

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因其大额的资金投入和较长的工期,一直以国有企业为主,如今国有企业重组作为国企改革一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斯泽夫认为,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装备制造企业理应借改革重组的契机,瞄准未来20年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