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 2018年第5期

【产业与公司】特斯拉:否极泰来?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

特斯拉:否极泰来?

文/田永秋

对于美国乃至全球的电动汽车明星企业特斯拉来说,在成立后的第15个年头里,先后迎来了一连串的打击,可以说是继2007年“变速箱”门和资金断裂后至今最大的危机。4月1日,特斯拉CEO 马斯克甚至贴出了“特斯拉破产”的愚人节消息。2018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特斯拉真的会“否极泰来”吗?

 

好日子到头?

 仅仅一年前的2017年4月,特斯拉市值连续超过福特和通用,彼时的特斯拉如日中天,红得发紫。进入2018年,特斯拉的好运气也似乎用得差不多了。

随着特斯拉Model 3的产能提升问题重重,大规模交付时间一拖再拖,引发资本市场对特斯拉的广泛质疑。

2017年7月3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Twitter上透露,Model 3 已经提前两周通过所有美国法规要求的静态(例如焊装强度检测等)和动态测试(例如可靠、耐久试验等)等监管要求,首款量产版Model 3将于7月7日下线。特斯拉计划将在2017年7月28日举行首批30辆Model 3的交车仪式,到8月份产量逐步达到100辆,9月份超过1500辆,到12月达到5000台/周,12月月产量将达20000辆。

然而根据2017年特斯拉财报,2017年特斯拉四季度共生产2425台Model 3,不足预计产量的十分之一。对此,特斯拉的官方解释为“主要因为电池模块组装的供应问题”导致了产量提升困难,后来又说是 “自动化生产线还未准备就绪”导致了生产未达预期。

2018年4月,CEO马斯克发布推特称,特斯拉工厂的过度自动化影响了产能提升。“特斯拉工厂的过度自动化是个错误。确切地说,是我的错误。人类被低估了⋯⋯”“我们部署了疯狂、复杂的传输带网络,但它效果不好,因此,我们拆除了这些传输带”。

截至2018年4月4日,经过CEO“ 睡工厂式狠抓生产”,Model 3的产能终于在一季度末缓慢地爬升到了每周2000辆的水平。一季度Model 3的总产量为9970辆,远低于其此前计划的每周2500辆、一季度总产量6万辆的水平。由此,2018年特斯拉计划生产50万辆汽车的庞大计划,实现起来也几乎毫无希望。

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

2018年3月9日,马斯克发文抱怨中国25%汽车关税和合资公司股比限制,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采取强硬贸易政策,引发中国消费者的不满。

针对美国依据301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强力回应,拟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25%,特斯拉首当其冲,或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试刀木和牺牲品。

2018年3月23日,一名华人工程师在加州101公路山景城使用Model X Autopilot自动驾驶时撞上路边护栏并发生起火,事故导致车主死亡,再次引发舆论对于特斯拉无人驾驶技术的担忧。同时,关于事故本事的调查的责任争论引发了事故家属、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特斯拉方面的持续法律争论。

2018年3月30日,由于动力转向螺栓出现了过度腐蚀问题,特斯拉宣布召回12.3万辆2016款Model S。

针对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特斯拉的信用评级,并将其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特斯拉去年8月发行的18亿美元高级无担保债券的评级从B3下调至Caa1,成为“垃圾级”。

资本市场开始激烈反应,特斯拉股价应声断崖式连续下跌,收于252美元,创近三年来的新低。

于是,特斯拉将在未来3〜6月内破产的消息开始在资本市场广泛传播。甚至连特斯拉CEO 马斯克也在4月1日贴出了“特斯拉破产”的愚人节消息,大家都信以为真。

 

转运靠什么?

人们普遍相信轮回,感觉坏运气到了极致都自然会变成了好运气。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决定特斯拉能否否极泰来的因素是产能、关税和竞争。其中Model 3产能的提升和中国是否对特斯拉加征关税是短期决定因素,由传统汽车巨头和新兴造车新势力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将是决定特斯拉能否“否极泰来”以及能否摆脱破产边缘的关键因素。

——Model 3产能的提升、品质保证和交付是决定特斯拉生死的最关键因素。

特斯拉Model 3自2016年3月31日首次亮相以来,以其高科技的配置、亲民的价格以及其自带的苹果之后“创新集大成者”的明星光环,承载了特斯拉由美国小众电动汽车品牌成长为世界电动汽车巨头的历史使命。特斯拉和Model 3也成为世界各个主流汽车国家在制定本国汽车产业电动化和停售燃油车时间表时的重要参考和行业标杆。

特斯拉Model 3是否成功,不仅关系到特斯拉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面对传统的百年汽车工业的种种围追堵截时,能否杀出一条血路,引领世界汽车下一个百年的到来。

既然是有如此战略意义的车型,它的每一个配置变化、产能节奏、交付方式、用户体验等等的细节都会被无数汽车同行、政客和资本市场拿到显微镜下来仔细审视。

Model 3的庞大预订单让业界看到了一款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真的可以击败传统燃油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

因此,制约Model 3成功的产能、交付和经济型制造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升Model 3的产能和可制造性,特斯拉也的的确确采取了各种措施。例如先后收购了德国制造技术公司Grohmann Engineering和美国自动化设备制造商Perbix。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采用模块化设计,提升了可制造性。为了缩短检验时间,大量增加了检验人手和延长了工作时间。

虽然经过地狱式产能扩张,但鉴于特斯拉缺乏大规模量产汽车的制造经验,Model 3的产能提升遇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始终不能大幅提升。目前仍然只提升到了2000辆/周的水平。如果这个产能得以维持,并且继续增加的话,Model 3 的产量在2018年有望增加到20〜30万辆的水平,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此前计划的50万辆的目标,但至少是资本市场和粉丝客户们稍微可以接受的。

据专家估计,在每分钟烧钱8000美元的情况下,如果2018年Model 3低于10万辆的生产水平,则特斯拉真的离破产不远了。

——特斯拉是否成为中美贸易战的牺牲品,对于特斯拉的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特斯拉近两年来一直在中国谋求国产化,但不想和中国企业进行合资的想法又使得特斯拉国产化及进展缓慢。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特斯拉这次很不幸地成为中美两国4月贸易摩擦中的具有标志意义的一枚棋子。是座上宾还是炮灰,都不是马斯克所能左右的。

就在中美贸易对峙不断升级、贸易大战一触即发的4月初,一向政治敏感的马斯克刚刚在特斯拉Model 3生产线旁的地铺上起床,便不顾北京雾霾加沙尘暴的肆虐,悄然出现在了北京某重要机关外的街头。

虽然听说经过不懈的努力,但进口第58类商品 “87038000仅装驱动电动机的其他车辆”仍然出现在了中国拟对美加征25%关税的产品品类名单上。特斯拉有可能成为中美贸易战的试刀木和牺牲品。

然而,就在马斯克辗转难眠之时。却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4月10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并发表主旨演讲,出人意料地宣布中国要尽快放宽汽车行业合资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大幅降低汽车进口关税。一周后,国家发改委宣布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然而也有来自中国官方媒体的解读明确提出,“中国的不断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大量发展机遇。这种论断完全正确,但需要补充一点: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将惠及不少贸易伙伴,但不适用于那些违反世贸规则、动辄对别国发动贸易战的国家!”

这再次给特斯拉能否摆脱炮灰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切需待5月15日美国贸易办公室听证的结果而定。

一旦特斯拉被排除在股比放开和关税减免的名单之外,依据此前相关专业机构所做的Model 3价格推演,进口到中国的Model 3的价格将上涨至少20%以上,落地中国的价格有可能达到43万以上的水平。

对于续航里程仅为350公里左右的Model 3来说,价格如果超过40万,还拿不到补贴,其竞争力无疑大打折扣,因为在中国市场上,比亚迪三雄:秦EV450、e5450、宋EV400,吉利帝豪EV450和腾势500等续航里程均能轻松达到400公里左右,且基础版价格补贴后已经下探到10万出头,Model 3在这些强势“地头蛇”面前,估计有“被打得满地找牙”的可能。

如果享受不到中国股比放开的红利,特斯拉的国产化则可能被无限推迟,那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诸多机会也都将与特斯拉失之交臂。

——传统汽车巨头和新兴造车新势力带来的激烈竞争是考验特斯拉的长期关键因素。

特斯拉之所以以区区年销10万辆车的水平就成为世界明星企业,市值超过了绝大多数企业,主要原因就是其以高续航里程、高操控性能和高科技配置所带来的颠覆性新能源汽车产品。

然而,随着特斯拉的声名鹊起,世界传统汽车巨头和新兴造车新势力也模仿特斯拉的路子,纷纷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过去的几年里,特斯拉之所以领先其他汽车巨头,就是笃定传统车企体量巨大,转型困难。

在汽车“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成为全球汽车企业共识和目标后,特斯拉的先发优势将在未来两三年内丧失殆尽。

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奥迪E-tron系列、保时捷Mission E、捷豹I-PACE都将在2018〜2020年间推出完全可以比肩甚至超过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传统汽车巨头的百年制造经验几乎可以完全避免特斯拉“产能地狱”的尴尬,这都使得特斯拉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以蔚来、威马、小康SF等一大批中国造车新势力也已经跃跃欲试,凭借他们可以比肩特斯拉的产品和比特斯拉更激进的创新,也将扮演着为特斯拉背后补刀的角色。

腹背受敌的特斯拉,能否真的迎来否极泰来,尚无法断言。

在全球汽车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终脱颖而出,具有决定作用的不再只是产品本身。

只有产品迭代、客户体验、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360度全方位、全价值链都到位的优秀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的芳心。

特斯拉,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