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 2018年第5期

【封面策划】孙铮:在美丽山,和蜥蜴一起闯关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

孙铮:在美丽山,和蜥蜴一起闯关

/本刊记者  张越月

孙铮  |  国网巴西控股公司员工  |  全程参与美丽山直流特高压输电一期项目

 

“来一关闯一关吧,把手上的事情做好更重要。”

乍一看,照片上的员工餐厅很寻常:缺少装饰的白墙,造型简单的桌椅,只吊着一只灯泡的白炽灯,正向饭桌投下一束低调的光。而就在灯光所及的桌腿旁,几只体型巨大的南美长尾蜥蜴正静静地注视着就餐的人。

拍这张照片时,孙铮正在巴西北部帕拉州的美丽山。这里地处亚马逊雨林,蜥蜴是最常见的动物,“在现场吃饭时,蜥蜴就在脚下穿来穿去。它们一般不伤人,所以没人去驱赶。”

他所说的现场,就是巴西首条特高压直流工程一期项目所在地。2012年,做过四年换流站技术研究、建设管理,参加过不少大型直流项目的孙铮,被派往巴西,参与国家电网投标美丽山特高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出发前,巴西给孙铮最强烈的印象是费劲。因为“在那边建设一个项目用的时间,在国内两个同等规模的项目都能搞定”。过去之后,他才明白时间花在了哪里,“就像人不会赶蜥蜴一样,巴西很看重动植物保护,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涉及大工程时,环评耗费的时间尤其多。”

很快,孙铮掌握了“巴西规矩”:如果线路路径上一棵树上的鸟窝住着一只幼鸟时,你不能动树、更不能挪窝,只能往高处架线、或者等幼鸟长大会飞。

比起动植物,人的问题更复杂。巴西政府明文规定,但凡特高压线路经过之地,必须召集社会听证会。而孙铮的任务,就是在会上回答居民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

“因为工程横贯巴西南北,所以巴西当地人、印第安部落和黑奴后代都见过,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挺专业的,比如线路通过有没有辐射?有没有噪音?羊吃草会不会触电?这些都要解释清楚。以免听证会通不过,导致线路绕行、成本增加。”

而这次严苛的环评,只是孙铮经历的挑战之一。在巴西的4年多,来自工作、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如同长尾蜥蜴一样无处不在,但当时刚刚32岁的孙铮很乐观,他说自己并没有想太多,“来一关闯一关吧,把手上的事情做好更重要。”

 

第一关:搞定脑洞大开的专家

孙铮清楚记得,国家电网与巴西国家电力公司的联营体成功中标,是在201427日。但最终和换流站承包商签合同,却是在2015年年初。因为将近一年时间,孙铮都用在“磨”各种问题上了。

首先是磨合同。

跟换流站EPC承包商谈判时,孙铮拿出国网的技术标准。但和巴西电监会的标准比,这个标准明显更高——除了系统可利用率达到99.5%,每一个核心部件的故障率都有明确要求。

“其中有直流滤波电容有个系数一个K值,这是一个经验系数。IEC对这个经验系数要求的是1.2,国家电网公司则是1.3,要求严格但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多年的运营经验能够有效保证设备质量。但当时,有公司就拿出巴西电监会的文件说事,他们觉得,凭什么要同意这么高的要求。”

孙铮说,这种矛盾肯定不可避免的,因为国外公司的最大特点是效益优先,而国网公司是质量优先。但当时,因为在投标阶段为了保障投标报价已经锁定承包商,由于几个技术参数来更换设备商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于是,他只能拿出了很多实际应用中的数据,向承包商证明,标准更高才能保证绝对安全。最终,他从技术角度让承包商没法辩驳,并接受了更高的标准。

“磨”技术,让他印象更深刻。

在很多电力投资者看来,巴西人的技术思路比较特别。欧美技术成熟,他们会要求按照既有的技术规范执行,非洲因为技术基础差,他们不会管太多,只要搞定项目就行,但唯独巴西不同。“他们对技术有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可能并不成熟,但又很希望你按照他们的想法挑战一下。”他说。

孙铮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跟巴西电力主管部门讲解某种技术方案时,一位当地老专家忽然提出来,能用另一种他们的技术,或者,这种技术能不能再解决一些他们额外的需求。

出现这样的情况,孙铮会有些焦虑,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些要求到底是出于老专家的兴趣点、还是他们的实际经验。为了说服他们,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理解和吃透这些问题,再心平气和地谈。“先让他们不用担心,因为关键参数技术一定是可以满足的,但同时也要说明,一些功能也不能无限放大。”

达成共识还不够,那时候,孙铮每周还要给巴西电力调度中心打电话,等相互充分理解了,再组织一次专题的讨论会,直到把技术细则全部确定。

 

第二关:抢回雨季耽误的工期

孙铮的朋友圈更新不多,一年10多条,但多数和项目进展有关。2016512日的朋友圈,就是一张壮观的工地俯拍图:湛蓝的天空下,巨大的白色充气棚在红土地上矗立,而旁边的若干台大型挖土机,与之相比几乎可以被忽视。图片下面,则配了一句很应景的话:“风和日丽,开始发力!”。

孙铮说,这句话其实暴露了他当时的心情:振奋,但有点焦虑。换流站所处的雨林地区,每年从11月到次年5月都是雨季,而孙铮拿到开工许可的时间是201510月,所以,开工还不到一个月,雨季就准时降临了。

“我们最怕下雨,因为施工的第一项工作是把场地做平、碾实,但巴西的红土很松软,下雨后,泥泞的地面不仅很难挖,也碾不实。”

2016年春天,巴西的降水特别多。“即便到了当年4月份,也就是雨季要结束的时候,一个月还有10多天的时间,一天内降雨超过100毫米。”孙铮说。

停工是不可能的,孙铮当时先用了“游击战”——人和设备随时待机,雨一停就去干,下雨就撤回来。后来,他们还想办法,租到了上面提到的超大型充气棚,这样一来,人和机器在里面开工就不受影响。

但雨季结束后,孙铮发现,工期还是延误了。“和之前的计划相比,已经晚了1/10,这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而要往回赶,他觉得需要先施工管理上想办法。

在孙铮看来,巴西人做事的最大问题,就是平铺直叙。“不是简单那种慢,而是施工人员不会按照供货的重点进行施工布局,可能A设备马上要到现场了,但他们还在按照自己之前思路做B区域,在对接方面总是有偏差。”

于是,孙铮他们不仅催,还要有策略地理顺流程。“我们把施工和设备方叫到一起,一起把供货规划理出来,保证两方能及时对接。同时,再按照巴西当地的季节特点以及完成难度,把工作重新做了排序,把可能受到雨季影响的工作、需要先做好的建筑基础工作,放在前几个月搞定。”

让孙铮比较欣慰的是,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因为在3个月之后,落下的进度赶回来了80%。在第二个雨季到来前,提前完工的信号已经出现。

 

第三关:熬过曲线乱飞的调试

我曾问孙铮,整个工程最难的部分是什么?他笑着说,其实都挺难的,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最后的联合调试。

在一辆汽车尚未出厂前,要先在公路上进行测试,确认油门、发动机、刹车等细节安全稳定后,才能正式上市。特高压工程的调试,和汽车调试类似,是模拟各种工况进行的实验。

调试对于孙铮而言并不陌生,从2008年到2012年,他曾经在国内参加多个直流项目的调试,但此次联合调试,难度却远高于此前。

“巴西电网的最大特点,就是五花八门的承包商,大家标准不完全相同,而巴西电监会没有足够实力把全国标准统一。”孙铮说。不统一,就意味着特高压可能面对不同的接口,并产生不匹配的麻烦。

为了不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孙铮要把实际工作中所有的工况都仿真模拟一遍,保证每一个设备,每一个程序,每一个项目的控制功能和保护功能都达到要求。

“当时做得特别细,把每一个操作步骤分解开,对应的每一个电流、电压还有各种电器特征的曲线调出来加以判断。不仅仅判断最后动作是否准确,还要判断动态特性是否准确。”

孙铮说,虽然有类似的经验,但持续2个月的调试仍然很煎熬,因为每天都会遇到状况,经常陷入焦灼中。晚上,他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曲线在脑子里乱飞。

不仅要搞定设备,还要搞定设备合作方。“他们的工作人员都是老外,不愿意加班,但是活干不完又不行,最后只能跟他们商量出一个轮流加班的方案。就是我一直盯着,设备方每天只出一个人,负责记录和向他们的技术部门反应问题。”

他说,当时就是看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碰到问题尽快消除,不让它扩大。这种类似于“闯关打怪兽”的思路,孙铮不仅用在联合调试上,也用在每一天的工作上。“把问题解决了,把事情做好了,比什么都重要”他说。

 

Q&A

《能源评论》:做项目的时候,最担心的是什么?

孙铮:因为要和设备供应商谈,如果我给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很有底气的证明,他可能认为我在找茬,会发一个律师函过来,要求索赔。

《能源评论》:这种情况会出现么?

孙铮:很有可能,但好在我们都是拿国网公司实际工作中的数据说话,对方也都心服口服。

《能源评论》:在巴西六年多,会想家么?

孙铮:肯定会,因为每年回国假期只有20多天,对家人的亏欠非常大。

《能源评论》:最想的人是谁?

孙铮:我父亲。在我去巴西之前,他已经被检出胃癌晚期,我当时很犹豫是否向公司申请留在国内,最后还是我爸一句话让我下决心。他说,既然安排让你去做,这就是你的本分。你又不是医生,又治不好我的病。

《能源评论》:爸爸这句话说得很感人!

孙铮:对,他就是那种人,从来不给单位提条件。所以我从小崇拜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