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 2018年第5期

【封面策划】张斌和他的“相对宇宙”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

张斌他的“相对宇宙”

文/张越月  侯婷  吴琼珊

 

20181月,一部名为《相对宇宙》(Counterpart)的美剧上线。剧中集齐了抽象、科幻、冷战、平行世界等不被看好的高冷元素,最终却口碑逆袭。

3月中旬,这部剧进程过半时,我在济南的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见到了张斌。除了《相对宇宙》的爱好者,张斌更为人知的身份,是机器人事业部的副总经理、技术总监。

10千伏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开始,张斌已经和机器人打了17个年头的交道。而在采访的前一晚,他仍然在机器人生产基地加班到11点多,为即将出炉的第六代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做最后冲刺。

再过不久,这批全自主、高效率、全天候巡检的机器人产品,将在全球正式推出,变电站将通过它,再一次提升精确巡检,减少人工成本。

不止一个人悄悄告诉我,张斌是典型“工科男”。生于75年的他的确像很多人口中的“张总”——一身黑色西装、一副金属框眼镜、面色从容淡定。无论谈经历、谈技术、谈美剧,他总会保持沉稳的语速,偶尔用上几个形容词。

但我相信,工科式的稳重,不足以在国内外均无参考的前提下,把仅有5个人、每年200300万合同的部门,发展为200多人,年销售业绩近3亿元的事业部。

张斌的一位老同事告诉我,他其实“很有创意”,特别是“在跟你讨论问题的时候,能说到关键点上。”

要在关键时迸发出独特的见解,不仅需要经验学识,也少不了对科技创意的偏好。

张斌告诉我,他喜欢《相对宇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里面那些让人脑洞大开、但又不算脱离现实的创意和思路。

 

想象和务实

《三体》作者、曾经的工程师刘慈欣曾把科幻分为两类:天马行空的内容属于软科幻,有扎实想象和落地可能的内容,则是硬科幻。同为工程师的张斌,也喜欢硬科幻,喜欢里面那些重科学、能落地的点子。

张斌的童年在济宁汶上度过。父亲文革前就读于山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汶上的一家工厂。图纸、机器、仪表等等,都是张斌从小常见的元素。

但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实用性思维”,还是因为父亲开玩笑似的评论。“当时家里但凡出现一个新玩具,我和弟弟对玩具的原理都很好奇,但我弟弟都会观察、思考研究玩具的原理,而我喜欢动手把它大卸八块,直接分解成零件,一看究竟。我父亲看到之后说,弟弟长大之后,适合做理论研究类工作,而我更适合做动手类的技术工作。”

若干年后,父亲的话成了现实——弟弟当上大学教授,而张斌成为工程师,巧合是两个人工作都机器人相关。

但最初,张斌选择的方向并非机器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学校自动化和控制课程,为张斌进入机器人领域打开了一扇门。

毕业之后,对软件操作很有兴趣的他,先在一家科技公司做仿真软件;三年后,他和当年招聘对新人一起进入鲁能智能公司。一群年轻人被分成两组,一组做高压带电操作机器人,另一组则做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张斌进的是前一组。

“我当时每天的工作都是和机器人的两个机械臂控制有关。机器在高压电线上操作,操作人员在后面通过主手遥控,我的工作就是让机械臂做相应的动作。”或许是有过一定的实战经验,张斌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表情很轻松。

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项目顺利结题,并斩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小组却遇到了瓶颈,因为主要问题出在控制系统,这也是张斌擅长的,于是他们找到转做硬件的张斌,把他拉入了第一代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研发中。

 

减法和加法

张斌正式进入巡检机器人小组的时间,是2003年。

这一年,GPS导航技术刚登陆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城市,国内其他城市的导航地图尚未绘制完成;一项名为“经典故事”的声音识别技术,在那一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悄悄拿出,用来识别半岛电视台播放的萨达姆讲话是真是假;红外摄像技术也是在不久前才走出实验室,被南方的少数科技公司研制成小型摄像机,开始试探着向市场投放。

而张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上面这些高端、前沿,很多人甚至闻所未闻的“黑科技”,统统集成在一起,还要实现机器位置感知、自动行走转向、自动检测变电站设备、自主充电、24小时不间断运行等目标。

目标很高,但张斌意识到,“高大上”固然很好,但实际操作中也会出问题。“因为多一个部件,就可能多一个故障环节,多加一条线路,就可能多有一个隐患点。”他说。

在进行巡检机器人产品化的一次讨论中,他大胆地提出这个不同的观点,并拿出了一种简单、更容易落地的设计模式——两轮驱动,通过差速转向以及更简单的整体架构。这个极简方案最终被采纳,并一直延续到第六代机器人。

但是,极简并不意味着简单,虽然在整体设计上做了“减法”,在具体落实上,张斌还是做了两种“加法”。

一种“加法”,是为单一技术“加码”,帮助其找到搭档,比如GPS导航。

“最开始,我们想用GPS导航控制机器人。测试时效果也特别好,导航精度用在最新一代机器人上都可以了。但把机器人移到变电站设备区的时候,全都傻眼了。”张斌说。

这次测试,也让在现场负责调试的同事傅崇光记忆犹新:“真的没想到,机器人因为过强的电磁辐射,怎么也搜不到GPS信号,完全找不到北。”

后来,他们先尝试改造,比如增加天线,加强信号强度,但改造的结果仍然无法满足不同环境的要求。本来以为要完全放弃了,张斌却提出了一个“组合导航”的方案。

“当时他一说,我们就觉得很好。以前都是单一导航,但一种导航满足不了,就增加一种,把两种结合在一起,满足不同条件的需求。”傅崇光说。

另一种“加法”,是给大众化技术“加料”,变成适合机器人的定制款。

因为没有先例,需要“加料”的技术不止一个,但让张斌印象最深刻的是云台。所谓云台,是机器人安装摄像头的一个部件,通过控制云台旋转或利用程序让云台自动旋转,以达到全方位扫描监控的功能。

“当时,没有太多厂商直接供应电力机器人零件,所以千挑万选后确定的云台,仍然存在一个漏洞——云台上有两根电缆,就像一个人多长了两根辫子一样,不仅影响美观,在运行中一旦被弄断,就会影响到机器人的稳定性。”

本来,张斌想让厂商按照他们的需求,对云台稍做改装。但这个要求不仅直接被拒,对方还放了话:“一旦打开,后面设备出什么问题我们就不管了”。

既然这样,张斌干脆决定买过来,自己改。“我们先对云台进行测绘,对关键零件进行改造,改造出电缆可以穿过的孔道,把电缆放进去,在里面规划出一个走线的空间。原以为可以成功了,但做好之后没出半个月,内部穿好的线缆在云台运行的反复运动中被磨断了。当时大家比较丧气,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改装的一大步,不就是反复运动造成的线缆摩擦断线吗?那我们就找到摩擦点,一方面合理走线、增大走线路径我们减少摩擦,一方面我们选择防护套、选择抗磨线缆提高抗磨性能。于是我们改造——测试——再改造——再测试,一次不行我们两次,两次不行我们三次,终于云台的运行可靠性满足了机器人运行要求。”

有意思的是,那家提供产品的公司,在几年后也开始生产类似的产品,而模板就是张斌他们后来改装成型的产品。

 

保守和坚守

张斌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分成两块:一部分用来做老本行,即巡检机器人的研发,另一部分则用在制定标准。两者看似不同,但最终诉求殊途同归:让机器人更可靠。

“电力机器人和很多普通机器人产品不一样,它要在室外活动,要做高难度的巡检,还会面临风吹雨淋、遇到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想用得好,机器本身就必须稳定可靠,不给用户惹麻烦。毕竟,发明机器人是来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要人来伺候机器人的。”张斌说。

2013年,国家电网对电力巡检机器人的集中招标开始,这无疑带来了更多订单和机会,但也意味着对机器人各种指标的规定更加详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斌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组织团队再来头脑风暴,大家坐在办公室,摆开产品的细节,“死磕”可靠性。

一位同事回忆,张斌那时候的要求“非常细、非常细”,因为“几乎每个零部件特点,他都会挑出问题,甚至是半年、一年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下,市场上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些同类产品,这或许意味着,电力巡检机器人的成本竞争将很难避免。张斌看来,成本需要持续优化,但稳定仍然是最重要的,“我们尽可能地选用多个厂家的产品,以实现替换、减少成本。但是只要涉及到核心组件,即便性能已经非常接近,我们还是会保守一些,选择之前的产品。”

在《相对宇宙》的片头,最能吸引人注意的画面,是一块围棋棋盘。导演用黑棋和白棋,比喻身处两个平行世界中同一个人的命运:最开始,黑棋白棋都是一样的,走偏一小步,可能就意味着成败胜负。正如剧中身处平行世界的主角霍华德A与霍华德B,尽管童年完全一样,但由于一个小的选择,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偏差。最开始差别不大,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结果最终大相径庭。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对宇宙》的人物命运如此,机器人产品的质量也是如此。所以,张斌说的保守,并非谨小慎微,而是对正确路径的坚守

 

Q&A

《能源评论》:您规划中的下一代机器人是什么样的?

张斌:要那种更聪明、更可靠、功能更强大,真正能代替人工进行现场设备巡视的。

《能源评论》:具体会有怎样的创新呢?

张斌:比如巡检机器人的设备分析能力更强大,原来说机器人采100张照片,自动分析功能可以正确的完成80张照片的分析,还有另外20张照片可能受到雨雪、光照等天气的影响需要人工后台再来一张一张确认。

《能源评论》:这么做的终极目标在哪里:

张斌:我们开发新的算法将全部实现自动识别分析,完全解放人工。

《能源评论》:这些智能化的亮点,会是未来的盈利点在哪里?

张斌:巡检机器人的智能化技术有许多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机器人的导航技术可以拓展到无人汽车技术领域;巡检机器人的智能图像分析功能,也可以用到视频监控的自动识别领域。

《能源评论》:您觉得,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么?

张斌:机器人未来一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工,尤其是危险恶劣环境、重复的工作,这也是我们这些机器人工程师的最终目标。目前,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完成的工作还是比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