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 2018年第5期

【封面策划】楚金勇:独而不孤的水下物语

发布时间:2018-05-31 作者:

楚金勇:独而不孤的水下物语

刘伟  图张磊

 

小时候,因为喜欢去河边玩水,楚金勇没少挨父亲的打。

八岁那年,堂哥带他去河里学游泳。他套着救生圈,第一次漂到河中央,双脚慢慢开始悬空。正享受这惊险刺激的时候,一抬头,远远看到岸上父亲骑着自行车来了。他慌了,忘了自己还不会游泳,挣脱救生圈就往岸边划,没想到扑腾着喝了两口水后,突然发现身子不往下沉了,四肢的神奇配合,为他带来了拯救自己的浮力。

就这样,楚金勇学会了游泳,并且在水中找到了“热爱”两个字的真谛。

 

恐惧与兴奋

生长在湖北孝感农村的楚金勇,从小就有一副好身板。18岁他应征入伍,因为身体条件好,手里一下子有了三个选择:去兰州军区做一名陆军、去青岛海军做一名潜水特种兵,再就是去北京武警部队做一名武警。兰州来的人早早就给他发了军装,北京来的人劝他说,去北京好,可以经常去天安门,还能见首长。但最后,都没顶上青岛海军的一句话:训练每天都泡在水里!就这样,“玩水”的巨大诱惑,让楚金勇成了一名潜水特种兵。

八年部队生涯,决定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在“北救J121”这艘后来首航南极的海军远洋救生船上,楚金勇接受了严格的潜水训练。事实证明,他也的确是“祖师爷赏饭吃”,入伍不久就脱颖而出,经过层层选拔,成了所在潜水部队“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虽然也经历了初入水的陌生,但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对水下环境的特殊敏感,他从一名“玩水”爱好者,彻底成长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潜水员。

2004年从部队退役后,楚金勇面临转业的抉择。有一次,中海油来部队招聘潜水员,他被宣传片中海上石油平台建设的壮阔画面所感染,选择成了中国海油维修公司潜水班的一员,专门从事海下石油工程的施工、修复和维护。这个潜水班组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成员清一色都是楚金勇这样的退伍海军潜水员。但无论如何,身份变了,随之变化的还有潜水这件事,它从一种技能变成了一份生计,也变成了一份肩负着工程使命和经济责任的工作。

和海面不同,水下环境复杂多变,温度、风力、风向、潮汐,任何一个因素的波动,都会让环境发生彻底变化,因此水下作业要克服两个巨大的困难:首先是必须单人作业,因为水下可见度低,再加上石油工程结构复杂,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有可能造成供气、通讯等绳索的相互缠绕和重物的碰撞,如果周围有同伴同时潜水作业,后果无法想象;其次是水下环境多变,难以复制和模拟,所以在经验的传授上,很难实现“手把手教学”,也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操作标准,一个人只能靠水面团队提供的协助和自己的直觉,独自做出判断和决策。所以,工程潜水员又被称为“孤胆英雄”。

楚金勇工作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曹妃甸二期工程中法兰测量仪的安装,不但工作本身程序繁琐、技术难度高,更重要的是,一下水,冬季的渤海湾就立刻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水质浑浊,可见度低,浮冰四处漂移,冰冷的海水在重新定义着什么叫“冷”。不到20分钟,楚金勇的双手就失去了知觉,在80多斤的潜水装备包裹下,完全无法自如行动。虽然最终完成了任务,但花费的时间技术娴熟的潜水员多了二十分钟。

虽是区区二十分钟,但对于海洋工程潜水员来说,争分夺秒往往是制胜的关键,首先潜水作业的时长有严格规定;其次是每一项工程都造价昂贵,仅出海施工的工程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数十万元,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一旦遇到突发的环境变化,后果不堪设想。

楚金勇觉得不甘心。如果不能漂亮地完成水下作业,那么潜水本身还有什么意义?自己经历的训练和磨砺还有什么意义?他决心克服对工程技术的陌生。首先他开始记工作日志,每完成一项任务,都反复回想思索,找前辈咨询讨论,不断举一反三,磨炼自己的技术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个“”办法,就是争取更多的潜水实践机会。工作十多年来,他平均每出海260天以上,累计下水648次,在不断的实践中,把自己炼成了经验的集大成者,也炼成了多变环境的征服者。

凭着这股直面困难的劲头,楚金勇练就了在大海上“盲眼穿针”的绝活,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原油管线不停输成功安装干式舱群的记录,也参与创造了世界上首例单点结构物打捞记录,配合海洋石油工程船,完成了3290公里海管的铺设,50条海底石油、天然气管线200公里套海管法兰对接和720公里海底电缆挖沟等潜水施工任务,工程合格率达100%

 

需要与被需要

人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之间,是相互定义、相互成全的,这是采访楚金勇带给记者最大的感受。

下水之后,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楚金勇说,是快速适应水下环境不管是黑暗还是寒冷亦或各种结构物的交错,只有尽快熟悉水下环境才能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对于水下作业来说,人要把判断力磨砺得像针尖儿那么锐利,才能做到眼前漆黑但内心透亮,干起活儿来,才能麻利漂亮。

而这种对于环境的敏感和对判断力的坚守,塑造了楚金勇的性格,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成了一个坚定而果断的人。在职业规划上,他从未对潜水这件事产生过怀疑,好像自己天生就是为此而生,潜水变成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尽管多次面对生死考验,但楚金勇说,自己很少考虑“值不值”的问题,因为凡事都有艰险困苦的一面,能把事情做好,本身就是极高的奖赏。甚至在工作之余获取信息的时候,楚金勇也有自己严格的标准,他从不看纯消遣类的娱乐节目,不看流行的搞笑和猎奇短视频,他最喜欢看的两个公众号,一是“至道学宫”,一是“叶檀财经”,他说自己喜欢的,正是这些文章拨开迷雾、让人看到事实真相的特点。

而楚金勇本人热情、直率的性格,则为工程潜水这个极小众、极孤独的工作,赋予了很多人性化的色彩。成了潜水班班长之后,他除了工程技术工作之外,还承担着组织和安抚整个工作团队的使命。而他调节气氛的一个特殊方法,是喝茶,一到工作间隙,就泡上一壶茶,叫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风浪中难得的宁静。

2013年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之后,楚金勇上了央视,成了一个公众人物,而面对镜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人。正是通过他,工程潜水员这群出生入死却不为人知的“孤胆英雄”们,才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潜水也不再仅仅是一项充满浪漫色彩的休闲运动,更是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特殊工作。

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着许多职业的面貌,工程潜水也不例外。近年来,海洋石油工程也在逐步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机器人作业。但是,从全球趋势来看,相关的科技研发重点仍然集中在深海等人力所不能及的领域,在楚金勇所从事的浅海石油工程领域,仍有绝大多数的工作是离开人力所不能完成的,因为人更柔性、更灵活,也有着机器难以比拟的综合判断力和执行力。与此同时,随着LNG、可燃冰以及海上风电等新领域的发展,楚金勇坚信,自己这份职业,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这份工作需要我们,我们也离不开这份工作。”楚金勇说。

任何一个和楚金勇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爽朗所打动。这个颜值爆表的潜水员,虽然用他出生入死的经历赚了无数热泪,但他本人却不走“悲情路线”,无论是特殊工作里的特殊困难,还是凡人生活里的琐细烦恼,都被他的快人快语所化解。如同执行任务时的“一气呵成”一样,楚金勇是一个极少流露出矛盾和挣扎的人。似乎也的确无需挣扎:他从事着儿时就梦想的工作,过人的天赋和超强的毅力支撑他一路前行;他有两个可爱的儿子,有一个被他称为“超人”的妻子作他强大的后盾;他思索和行动得极快,是一个真正的“知行合一者”。

这可真是令人羡慕。

Q&A

《能源评论》:怎么向儿子们描述你的工作?

楚金勇:以前家里人都不清楚我工作的细节,因为说多了怕他们担心,所以儿子一直以为我是海上抓鱼的。

《能源评论》:常年不在家,怎么和家里人沟通感情?

楚金勇:一回家就拼命陪孩子,对妻子则是协助她最喜欢的伺弄花花草草、换土施肥等体力工作。

《能源评论》:作为一项极限运动,潜水在你眼中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楚金勇:回归自然,回归个体,回归身体。

《能源评论》:喜欢看海洋题材的电影吗?和你的真实经历有什么不同?

楚金勇: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我最喜欢的一部潜水题材的电影是《怒海潜将》,每次看都很感动。

《能源评论》: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楚金勇:来不及想别的,只能靠脑子的飞速旋转和团队的密切配合来摆脱危机。后怕都是在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