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 2018年第6期

【悦读】洗澡是个大事

发布时间:2018-06-25 作者:

洗澡是个大事

刘青松

孔子去见老子,正碰上老子洗澡,老子披着长发,孔子笑了。《论语·宪问》说:“孔子沐浴而朝”。对孔子来说,洗澡是正儿八经的大事,见到正儿八经洗个澡待见自己的老子,怎能不笑——吾终见好浴如好色者也。

好浴如德日尼夫人,这位十八世纪的罗马贵妇,召见国王派到教皇身边的大使伯尔尼主教时,一只脚已经迈进澡盆。她谈笑自若,主教也很坦然。

那时的欧洲上流社会,洗澡是社交活动,泡在澡盆里见客不算失礼。路易十六的王后之师维尔蒙神父经常在洗澡时会见大臣和主教。时间上溯到罗马帝国,爱洗澡的罗马人的公共澡堂用大理石建成,华丽,宏大,最多可同时容纳上千人洗澡。

洗澡,从来就是个大事。

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很会洗澡。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浴”、“沐”、“盥”这些字。当时,这些字有不同的含义:“浴”是洗澡;“沐”是洗发,“盥”是洗手。按礼制,上朝、会客前,都要焚香洗浴,以示虔敬。孔子总是洗好澡再去见诸侯或祭祀。

当年,洗澡之事由卜官掌管。按礼制,每年五月,大家都用草药洗澡。《离骚》中的“浴兰汤兮沐芳”,正是其形象描述。后人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以兰草汤洗澡去污祛病,传为习俗,因此端午节又称为浴兰节。

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石虎洗澡,讲究得很。他让人将各种香料药物装进丝织袋,泡在大浴池里。严冬时节,他又让人将几十条各重数十斤的铜制的龙烧红后放进浴池,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浴池,名“焦龙池”。

宋代,出现了公共浴堂。南宋《能改斋漫录》记载:“所在浴堂必挂壶于门。”明代,公共浴堂更为普遍,堂门上挂一块“香水行”招牌,用大铁锅烧水,热水通过管道注入大浴池。晚清以降,西风东渐,浴缸、淋浴进了家庭,洗澡,成为更私人化的日常事。

不过,洗澡,还是个大事。

1999年上映的电影《洗澡》里有个情节:在水贵如金的陕北,一位敦厚老农用驴驮的两大袋黄豆换回两桶清水,让第二天出嫁的女儿平生第一次洗澡。他的妻子虽然担心下半年的口粮,仍然满怀对女儿的祝福,专注地往灶里添柴。女儿近乎奢侈地泡在桶里,小心翼翼地拨弄着水,惟恐溅出一滴。她眼里噙着泪,微笑着。在这里,洗澡,成为一种生命仪式。

在杨绛的小说《洗澡》中,知识分子把“过关”戏称为“洗澡”。“职位高的,校长院长之类,洗‘大盆’,职位低的洗‘小盆’,不大不小的洗‘中盆’。全体大会是最大的‘大盆’。人多就是水多,就是‘澡盆’大。”

而今,“洗洗澡、治治病”作为作风要求进入了官方文件。

用小说《洗澡》中的话来说就是:“假如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