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8年第8期

【封面策划】青岛即墨:从农庄到能源小镇

发布时间:2018-08-17 作者:

青岛即墨:从农庄到能源小镇

本刊记者  张越月

 

2010年,来自青岛即墨的孙允堂54岁,在把手上的3.6亩地流转给华盛绿能后,他进入了这家公司旗下新建的华盛太阳能农庄,管理光伏蔬菜大棚。

8年后,孙允堂的身份升级了——他承包了3个光伏大棚,命名“孙大爷的菜园”,还雇下8个人帮忙。此时,他打工的华盛太阳能农庄,也成为即墨太阳能小镇的一部分。

按照规划,这个太阳能小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近700亩的工业园,二是9000多亩的太阳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截至2017年,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的装机容量达到150兆瓦,棚中则种植了包括果蔬、花木、食用菌、茶叶等特色农作物,且两者都有较好的收益——从能源角度看,大棚全年光伏发电总量达到2.2亿度,满足7万多个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从农业角度看,仅电商部分的日均销售额,已超过50万元。

赢得收益,就意味着造血能力,这往往与投资和运营模式有关。而即墨太阳能小镇的两种模式,就被认为是可持续、可复制的。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虽然2011年就有了华盛太阳能农庄,但翻阅新闻会发现,“即墨太阳能小镇”这个名字,是在2012年才首次正式出现。

当时,山东确定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并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当年年底,太阳能小镇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落地,为小镇设定的目标为“节能、环保、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

即墨太阳能小镇的建设先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入手,在实现土地流转之后,对农村统一规划。在小镇中重点突出太阳能特色,如推广工厂化房屋技术和太阳能路灯等设施,建设光伏大棚,加强农业光伏的应用,形成光伏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围绕光伏农业,发展旅游休闲教育等服务产业。

在这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互补性非常重要。

比如,在协调土地使用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无疑弥补了企业在协调方面的不足,有助于加快项目推进。而在技术方面,华盛绿能的作用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光伏大棚不同于普通大棚:从大棚结构看,其承重和寿命都必须与光伏25年的运行时间相匹配从电池板材料看,由于既要发电又要实现种植,光电转化率和透光性的要求,必然高于普通电池。因此,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水平,是实现项目落地的重要保证。

从目前的结果看,即墨太阳能小镇入选山东省特色小镇名单,企业方面,小镇的光伏农业模式已经被复制到29个省。

 

模式成功 复制需慎

事实上,在即墨太阳能小镇刚推出的2012年左右,也出现过观望和质疑。比如有人曾质疑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他们认为,科技含量高的小镇必然在一段时间内投入不菲,而要保持持续高投入,就要高度依赖于售价高的农产品。

但在任何行业,一个共识是“老手求质量,新手拼价格”。作为新进入农业行业的成员,价格高就意味着首发落后。而在投资高企的前提之下,要想把价格拉低,唯一的办法就是最大程度挖掘有限空间中的生产能力,即让单位面积中的产量尽可能多。

即墨太阳能小镇的模式,就是尽量挖掘有限面积土地的产出,具体可以概括为“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生态农业”。

在棚顶上,需要根据农业作物的需要,选择和铺设最合适的电池板。同时,光伏板仅在大棚顶部铺设,以减少对作物的影响。大棚屋顶所产生的电量全部用于并网售电,而不用于棚内的农业生产,以实现更高的收益。

在大棚里,作物本身多为有机产品,以提升自身的价值。同时,大棚内根据不同的透光条件选择不同的种植作物,即在光照较为充足的地方,种植有机蔬菜、花卉、茶树等,而在背阴一侧光照不足的地方,则种植香菇、金针菇等菌类产品。

同时,运营者会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各个大棚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监控,如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等,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

当下,在全国出现的各种新能源小镇中,“农业+光伏”的模式最为常见。但是,并非所有地方都能成为即墨太阳能小镇。因为光照、土地、技术、资金和可行模式都只是前提条件,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市场。

这里所说的市场,既包括能源消纳市场、也包括农产品消费市场。

消纳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农业用电的电价要低于目前的光伏发电电价,因此,在建立光伏大棚之前,需要考虑所发电量能否并网、能否消纳。如果仅是自发自用,其收益必然小于上网所得。

而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更为显而易见,农产品生产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临近消费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和渠道,而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实现消费,那么产品的附加值必然降低,并影响到收益和模式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