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8年第9期

【专栏】如何破解邻避困境

发布时间:2018-09-14 作者:

如何破解邻避困境

 

赵义

最近和一家供电企业就邻避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门交流。多年来,在变电站等建设的过程中,这家企业受到比较大的邻避困境。比如在一些城中村的变电站建设中,按照企业的说法,本来也是出于社会责任——城中村变电站建设在经济效益上未必有多划算,完全是出于国企的社会责任才做这些事情,但在建设过程中困难很大。其中既有利益问题,变电站建设要占用土地,但村里主事的人往往用破坏风水等理由来抵制建设。

对邻避效应(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相信能源企业并不陌生。从2007年厦门PX项目事件开始,近10年以来,能源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遭遇邻避困境已经是一种常态,甚至对于核电站等建设来说,邻避型群体事件已经是能源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而且,由于最近10年中国经济体量超大——GDP40万亿元到超过80万亿元,城市化规模巨大——城镇化率超过50%,邻避困境会更加突出。

2020年之前,中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率的快速发展区间,根据国家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决定了对公用基础设施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能源行业要持续面对邻避困境的考验。

所以,面对不可避免的邻避困境,我们还是应当保持平常心。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邻避运动的兴起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并且一开始必然处于比较激烈的阶段,包括漫天要价、职业流氓、钉子户等等的出现。比如中国台湾地区,邻避运动的特点之一正是赔偿至上的维权行动,往往打着“环保”的口号闹事、索要巨额补偿款,以及产生了以此为职业的“环保流氓”。对于邻避运动开始的激烈状态,相信能源企业也是深有体会。但这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这是由信息不对称、利益和观念多元化等决定的。

但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验更表明,邻避运动走向理性化也是一个基本规律。随着邻避情绪表达的组织化、理性化程度的提高,随着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随着能源企业越来越熟稔于社区信任关系的构建,邻避运动的危机也会变成企业的契机,甚至社会上会出现制约邻避运动的反邻避运动。任何一种力量都需要制衡,但对于社会自发出现的力量,制衡的办法不是简单的压制,而是社会力量之间相互制衡。比如美国就出现了YIMBY,即Yes In My Back Yard

化解邻避困境的几个法宝也是清楚的,包括改变认知偏差——变电站到底有没有所谓的辐射伤害、会不会破坏所谓风水、影响不影响所谓房价等等,还包括社区融合——通过社会关怀等行动构建相互信任的社区关系,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通过与居民、意见领袖等的定期沟通和座谈增进了解、听取意见,改变封闭化、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开放内部设施让居民了解等等。也就是说,老百姓可能会有一些千奇百怪的想法,但化解邻避困境的基本规律仍发挥作用,各国和各地区经验证明,有效的经验,没有什么水土不服的问题,都可以用。对任何一个社会运动,简单压制是不行的,简单压制只会走向更加激化的一面。而如果处理得好,反而成为企业加强社会公共关系,政府提高治理水平的一个契机。

当然,因为我们有特殊国情,也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比如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特别是规划。在有的商品房预售过程中,会刻意抹去相关的变电站设施的建设规划,等居民知道了这个信息,还以为是上了当,这就极大刺激了邻避情绪的发酵。所以,有些地方就明确规定,将变电站作为房地产配套项目进行建设,明确项目配套电力设施必须与开发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报建,在购房之初市民就可以了解小区内变电站的建设情况。

在应对邻避困境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要少,甚至更多更复杂。说到底,邻避困境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成本如何化解的问题。发展成本化解,或者内部化,或者分摊。企业的责任之一就是内部化这种发展成本,比如环保要求、社区关系构建的支出等。

比如,为了整洁美观,也为了一定程度上减少居民的抵触情绪,现在很多变电站一般都会建设成洋楼一样的外观,事实上,这会带来预算外成本的增加,动辄是数百万之多;而且封闭式的外墙建筑对于日后变电站的扩建、改建以及零件更换其实都是不利的。但从化解邻避困境的目的出发,这种成本内部化的工作又是必须做的。这就对我们能源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成本的内部化事实上也就在倒逼我们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高质量经济阶段必然要求城市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化解邻避困境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如果发展带来社会矛盾增多而又无法积极有效化解,这就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了,对此国企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就要真正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就是让一线得到信息能有效整合改进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过去我们习惯于将成本简单粗暴的分摊,比如有个钉子户就让一线的工作人员负责搞定,想什么办法我不管。这是一种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措施,无法适应邻避问题的常态化趋势。一线当然有自己的工作职责,但从化解邻避困境来说,一线代表着真实有效的信息,重视一线不是简单的发展成本和上级责任的转嫁,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真实信息的反馈、整合和利用机制。这也是成本内部化促进而不是破坏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作者系《南风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