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8年第10期增刊

河北:燕赵大地上的加速度

发布时间:2018-10-17 作者:

河北:燕赵大地上的加速度

文/庞彦娟  石磊磊

 

有人曾把改革比喻为赛车。只不过,参赛者并非汽车,而是市场竞争、技术革新以及产业变革。在这样的比赛中,参赛者只有不断加速,才能获得先机、跑赢对手。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里,燕赵大地经济迅猛发展,河北电力工业始终保持着加速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而持续增长的电力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更为河北的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支撑。

 

以电养电 快速起步

1978年,河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295.19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27.83倍,年发电量167.58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65.98倍,和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相比,发电能力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是日新月异,然而和端倪初现的经济社会大踏步发展相比,这样的电能供应仍是捉襟见肘。

19795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提出在一两年内,工作重点要突出企业整顿。河北省电力企业根据这一精神,紧密围绕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进行了整顿。1983年,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缺电局面越来越严重,河北省政府决定扩建邢台发电厂。而当时全国的形势是压缩基建规模,紧缩基建投资。省政府果断采取集资办电形式,由省政府和水电部按四六比例分担建设资金。

第一台机组约需投资15亿元,河北省负担7000万元。今天看来的区区几千万,当年却来自电力建设债券、省电力局、省治金局、邢台市政府、省财政厅从用电企业按每千瓦时1分钱征收电力建设资金。

首次与用电权和利润分享挂钩,让各投资方的积极性高涨。在各方翘首以盼中,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第一台机组比国家规定的标准合理工期提前108天建成投产。第二台机组提前了151天投产。在质量上被国家授予优质工程银质奖。

接着,将所建两台机组河北省分享的40%用电权以每5千瓦1万元全部卖给用户,所融资金又建设了四期工程两台20万千瓦机组。第五期工程仍采取同样方式建设。这样在第一次投资基础上像滚雪球样连续滚动,越滚越大,不仅使电力建设资金有了来源,而且由于投资、建设、管理、经济责任一体化,发、供、管责任明确,工程质量、建设速度、管理水平都得到了保证。这种投资模式不仅改变了完全依靠国家进行电力建设投资的格局,更使投资主体逐步转变为以地方为主,在投资体制改革上是一个大的突破。

集资扩建邢台发电厂的成功经验,开拓了河北电力发展的新局面。在此期间,新建和扩建的电力建设工程中,均采取了集资建设的办法,建设投运了西柏坡电厂、衡水电厂、马头电厂8号机等工程。

改变的不仅仅是发电厂,1984年,全省有157个乡和3700个村没有通电,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电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省电力局联系省财政厅,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加速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报告》。19855月,报告被批准执行,开启了“以电养电”政策。全省各级电力部门认真落实这项政策,用这笔农电建设资金再加地方自筹,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集资办电。1980年〜1990年,全省农电建设投资10亿多元。其中,用“以电养电”政策积累的资金高达7亿多元,成为电源和电网建设的坚实资金基础。

1993年,国家重点工程西柏坡发电厂1号机组提前8个月投产,创全国同类机组施工最好纪录,被时任电力部部长史大桢誉为“状元工程”。

1996年,仅河北南网就建成投产了2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8台,总容量256万千瓦,其中邯峰发电厂1号机组由国外引进,单机容量66万千瓦,为当时河北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标志着河北南网发电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2年底,全省装机总容量达到172982万千瓦,发电量100905亿千瓦时,售电量81257亿千瓦时,全省人均用电量1434千瓦时,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户户通电  持续提速

2002年,电力行业迎来了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重大变革—— “网厂分开”, 改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北除了面临网厂分离改革,还同时面临着电煤价格上涨、城乡电网改造还贷压力增大等问题。

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解决好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用电都至关重要。全省农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工程1998年正式启动,仅仅两年前,河北才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到2000年底,全省农村110千伏输电线路已经达到7324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达到14348公里、10千伏线路达到151万公里。全省农村年用电量由1995年的226.96亿千瓦时增长到2000年的35042亿千瓦时、增长544%

200659日,河北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河北电网建设发展会谈纪要)和《关于实现河北省农村“户户通电”目标的会谈纪要》。当年629日,河北省南部地区实现了“户户通电”,20071228日,河北省南部地区“井井通电”目标基本实现。

随后,河北省电力公司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在一项项接力工程中,到2008年底,河北南网新农村电气化村已达3106个,新农村电气化乡118个,新农村电气化县11个。

“农网改造变化大,一步进入电气化,空调冰箱搬进家,用电高峰不掉闸⋯⋯”在石家庄市元氏县殷村镇小留村村民口中传唱起一段顺口溜,2017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带来了巨大变化,更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工程重点解决农村地区供电低电压、线路“卡脖子”、动力电不足、机井未通电等关系百姓民生的关键问题,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机井通电30.2万眼,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3052个,动力电不足村改造915个,受益农田面积1746.5万亩,惠及农村地区人口2950多万人,节省燃油27.1万吨,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奉献绿电 弯道超车

201741日,雄安新区成立,作为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者之一,国网河北电力5月筹备组入驻、9月首批注册成功、12月雄电加速度创客空间成立、次年完成市民服务中心综合能源项目建设⋯⋯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开建中,河北南网的建设者创造了12小时内完成区域内410千伏线路迁改任务,同时预留“两主一备”三条供电线路,充分满足了工程后续建设临时用电需求,迎来服务新区建设开门红。

在市民服务中心内部建设中,国网河北电力以更加超前的理念,更加智慧地管控,以联合体形式成功承揽了综合能源项目建设、开发、运营任务,为这座全国瞩目的新区“样板间”再添亮点。

在这里,电网建设者完成了国内乃至世界首例特高压线路迁改,在这里,电网建设者探索着能源互联实践……与新区一起新生,向未来不断憧憬。建设雄安城的征途中,一砖一瓦砌成的世界一流城市,与综合管廊、地下变电站连接而成的国际水平电网,交相辉映,共生共荣。国网河北电力幸运地成为这一时代工程的参与者,见证着这张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未来电网蓬勃生长。

新区建设的同时,河北省在2017年大力推广清洁取暖,国网河北电力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惠及598个村、17.8万用户和3273家单位,可减少散煤燃烧45.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等污染物118.6万吨。

“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添煤了,坐在炕头, 遥控器一摁,这屋里就暖和了,总算能睡个踏实觉了!”家住容城南张镇北张村的陶乱奇看着村里一根根新立起来的电杆,一台台新架设的变电器,用电没了后顾之忧,打心里支持“煤改电”,“俺也盼着为多些蓝天做贡献!”老人笑着说。

享受到清洁实惠供电服务不仅仅是“煤改电”的老百姓。在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强力攻坚中,作为能源企业,国网河北电力全力构建以电为中心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

从农业加工到工业生产,从海港运输到电动汽车,国网河北电力不断开辟电能替代市场,仅2017年就完成替代电量81.7亿千瓦时,今年又提出了再实现88亿千瓦时电量替代。

清洁电能的使用让天空重现蓝色, 2017年河北全省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去年达到了202天,空气质量五年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