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9年第2期

【人物】徐政军:寂寞的生态环境投资人

发布时间:2019-03-08 作者:

徐政军:寂寞的生态环境投资人

/本刊记者  张琴琴  王伟

 

寂寞,是徐政军投资生态环境十余年来的一大感受。

这份寂寞,源于大的投资环境,也源于个人的坚持和骨子里那份浙江人的务实。

 

投资生态能挣钱

在一般人看来,投资生态环境,靠的是情怀。徐政军坦言,“不仅如此,情怀是一方面,如果仅有情怀可以去做慈善基金,或者做NGO的东西,我们做这个,是看到了生态环境的商业价值。”

2013年,青域基金成为独立品牌,专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不大,吸引的却是国内主流的母基金。“如此小众的投资方向,但是在这些机构的投资组合里,我们的投资业绩即使是跟TMT,跟医疗比,依然是名列前茅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投资生态环境是有机会的”。

主攻生态领域投资,一方面是基于青域基金的历史背景,青域基金的前身是青云创投的人民币基金。成立于2001年的青云创投,是国内最早做清洁技术领域投资的机构,旗下有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青域基金2013年分拆独立后,依然延续并充实了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清洁技术相比,生态环境产业链更完整,更贴近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徐政军等人对未来产业变迁的判断,“十年之后还会不会有脸书,没人敢打包票,因为TMT发展很多元,一种业态可能会完全颠覆另一种业态,而环境领域,解决的就是几个痛点,技术迭代没有那么快,三十年以后,环境的细分领域还在,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在徐政军看来,几十年之内,环境问题依然会很突出,投资环境领域大有作为。

十多年环境投资生涯,徐政军最大的感触是“寂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投资机构的主流方向集中在TMT、消费、医疗等领域,极少有投资机构专注于生态环境这个领域。对于这种情况,徐政军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环境往往是一个2B2G的商业活动,买方和卖方都有很强的专业性,这要求创业者自带技术和资源;二是投资该领域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多在7年以上,这就浇灭了大多数机构的参与热情,以致该领域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投资生态,也就很少能像TMT领域一样快速催生出独角兽企业。

“但我们是一定会在生态环境领域坚持下去的”,徐政军的态度很坚定。

 

要投就投产业链

青域基金最早是从环保做起,积累的项目有一半也是在这个领域。对于风险投资而言,环保行业特别是末端治理全局性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近些年,徐政军依然看好末端治理,但也将投资布局拓展到整个生态环境,投资重心除狭义环保之外,也包括清洁能源和能效管理,目前青域三分之二的资金都投在后两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是其中重点之一。

在徐政军看来,投资新能源汽车也是团队多年研究后决定的方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至现在已有十多年,徐政军团队从2007年开始关注对此做了长时间的研究,看了1000多家公司,2013年才开始投第一个项目。“我们对这些项目首先是有认知,然后才有认同。”

关于管理边界的问题,用徐政军的话来说,管理100亿美元基金的时候,基金经理考虑问题的核心是产业整合,而目前青域的基金规模不大,强行做产业整合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要使巧劲。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产业生态圈投资,而不仅仅是财务投资,产业生态圈投资能形成比较好的协同效应。目前我们投资新能源汽车,关注的不光是电池,包括核心的动力总成以及下游的运营都是我们的投资标的。”徐政军的这一思路,贯穿在对新能源投资的整个过程中。

如今,青域基金投资了时空电动、伯坦科技、德朗能、振华新材、顺华锂业等一系列创新企业,覆盖新能源汽车生产、运营、核心“三电”技术和电池回收再生等领域。其中时空电动已长成独角兽企业,德朗能也已部分退出,回报丰厚。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路径,徐政军的看法与主流观点不一样,“我到现在都不认为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市场已经起来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肯定是从专用车切入,再慢慢过渡到乘用车。”如今青域基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只投出租车、网约车、物流车等高频使用的市场,徐政军分析认为,“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不管是在电池性能还是在整个控制系统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私家车用户要求苛刻,在品牌、价格、外观以及售后服务等等方面都会对比燃油车。用一个相对不成熟的技术去针对一个非常苛刻的用户市场,是不太匹配的。”

 

坚定的务实主义者

整个采访过程中,在回答很多问题时,徐政军都不自觉地会带上一句“实事求是地讲”,传递出一种投资人的精明和务实。

这种务实,体现在他对自己所从事的风险投资的认识上。他说风险投资始终是要考虑结果的,“把风险投资叫做天使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个文艺化表现而已,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实际特点”。

这种务实,体现在他对投资对象的选择上。他说:“赛道不对,人再牛,也没用;赛道对了,团队即便平庸一些,也能做出些事情。”他以储能为例来说明自己的这种观点:储能这个行业年年都在喊要爆发,但至今未爆发,市场的所谓爆发往往也只是因为政策的刺激,如调频储能电费或者储能补贴,导致行业出现平台性的跃升。投资机构面对储能行业的这种状态,就要准确地把握投资进入时点,进早了需要烧钱熬时间,进晚了就要承担估值泡沫的风险。对于储能行业专业技术,从全钒液流电池到压缩空气储能,他侃侃而谈,但最后的结论都是“关注跟踪,不会匆忙出手”。

这种务实,体现在他对自己投资方式的坚定。他说,自己管理的基金规模不大,所投企业大多是轻量型的,重运营而轻资产。如果团队的能力跟资源就是现在的范围,那就永远做小而美的东西,当自身能力突破了现在的界限,他才会跨出去做另一个范围的事情。

这种务实,体现在他对研究的重视上。投资新能源汽车之前,他带领团队做了7年的调查研究;虽不看好储能,却也跟踪研究储能领域技术进展长达5年。

务实的背后,是他曾经在浙江大学多年的经济学学习和熏陶,在浙江物产工作时积累的产业投资经验,在涌金和青云积累的项目投资经验和持续学习能力,和投资项目“交学费”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当一众投资机构在TMT领域“撒芝麻”时,徐政军没去凑热闹,仅专注生态环境领域,显得较为从容,“这个世界永远有机会,从来没有人因为错过了一次机会而失去全部,人这辈子只要抓住一两个大机会就够了”。

在被问到投资的最成功的项目是哪一个时,他笑答:“我希望是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