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2019年第5期

【封面策划·能源新青年】刘动:既佛系,又给力

发布时间:2019-05-14 作者:

刘动:既佛系,又给力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通讯员  姜姗

 

小档案

// 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配电工程班成员

// 在完成北京三个副中心电网项目后,发际线明显后移,以至于有人质疑他是否是90后。

 

如果不做电力工程师,刘动可能会成为建筑工程师。

刘动是重庆人,重庆的隧道多、桥梁多,工程师历来很受礼遇,所以建筑也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高三时,刘动的成绩可以稳上清华,而能否进入竞争惨烈的建筑系,他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也没有太过纠结,只想能正常发挥,最后选个理科专业。最终,他根据兴趣和分数选择了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一念就是六年。

刘动说,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特别正确的选择。20165月,也就是刘动入职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后不久,中央提出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在通州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落实“千年大计”的任务之一,副中心要建设世界一流高端智能配电网。此后三年,刘动所在的配电工程班全程参与了高端智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

很多人把90后称为“佛系一代”,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不纠结、不拧巴,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出生于1990的刘动身上的“佛系”却是非典型的:对于结果他能坦然面对,但过程必定竭尽全力。当年填写志愿就这样,当下建设电网仍然如此。

 

力求极致

刘动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副中心配电网设计网架结构。此前,世界最先进的配电网架在新加披,年均停电时间为30秒。但刘动所在的团队目标是:要比最好的还要好,体现出“国际标准、中国特色”。

其实,刘动在大学的研究方向是高压,配电网不算他的专长。但因为刚出学校,他愿意触碰一下自己不熟悉的边界。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再加上力求完美的执念,他决定从头开始学,彻底刷新一遍自己某个部分的知识结构。

那段时间,刘动白天坐公交拜访专家,和同事一起脑力激荡,晚上回到家后,如果忽然闪现一个思路或灵感,他就立刻跟相关同事视个频,因为在第二天,根据新思路调整的方案就要拿出来。

刘动的清华师兄兼同事,一起参与设计配电网网架的张童飞回忆,当时每个人的状态都差不多。如此争分夺秒,一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当时,为迎接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入驻,高端智能配电网建设周期已经确定,网架结构的设计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如果一个方案不行,就需要重新再来,所以不可能有太多踌躇。二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个执念,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难归难,但成果也很快落地——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电源来自多个不同方向、并使开关站得到多重保护的网架结构,名为“双花瓣”配电网。经过模拟试验和精确测算,“双花瓣”配电网年均停电时间不到21秒,把新加坡的纪录继续缩短30%

建好网架只是第一步。由于网架属首创,同时对精密性、稳定性要求很高,所以要配备特别的保护策略,当异常发生时保证其能够自愈。于是,在没有模板也没有参照的情况下,刘动和他的同事再次进入“走访调研、研究讨论、推翻自己、重新再来”的循环中。一群年轻的高材生在那段时间里按照“遵循原则,但又不拘泥于原则的”思路不断尝试。最终,刘动他们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端智能配电网继电保护整定方案》。

 

万物皆数

完成“双花瓣”配电网设计后,除了清华男,刘动又收获了一枚“技术控”的标签。但工作之外,他其实挺文青。在他的书架上,历史、人文和哲学类的书占了绝大多数。其中一本有着醒目蜗牛图案的书是他最近正在读的,名叫《万物皆数》。刘动说,这本记录数学史的书让他再次看到了数学之美。

刘动第一次感到数学之美还是在小学阶段。因为妈妈是数学老师,他从三年级就开始练习奥数。奥数训练复杂又枯燥,刘动最初也有过小反抗,比如把习题集藏在洗衣机的后边。但很快,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做题速度超过了全班所有人,很多高难度的习题他也能迎刃而解。

他开始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数学“不仅是要学会一串数字、几个公式,还要让人了解看待世界的方式,正确做事的习惯”。他举例说,数学题做得多了,人自然而然就会变得严谨。数学90%的错误都是粗心,思路总能找到套路,最后结果如何,关键看是否够细心、够严谨。

在刘动的同事姜姗看来,他有时候有些严谨过头。比如在交流一些事情时,如果他觉得这件事特别重要,就会重复说、反复说。但刘动觉得,严谨一些并不是坏事,特别是在遇到新任务时。

20175月,刘动接到了一项很有挑战的新任务:为副中心高端智能配电网设计和建设综合可视化平台,用于监测行政办公区内的电力设备状态、环境安防以及巡检机器人运行情况。

“以前,通常是靠人工进入管廊和开关站巡视,来察看设备运行情况,测量抄录数据。测量的准确性、数据的实时性都不高。为了适应智能配电网的要求,综合管廊电力舱内首次应用地磁轨导航巡检车,配置同步联动的巡检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开关站内部署巡检机器人。同时,为了配合全面推行无人化巡检与精益运维,这个综合可视化平台需要同步上线。”刘动说。

但当时,管廊还没有完工,综合可视化平台到底应该怎么建?刘动的第一反应是查文献、找资料。但一轮查下来,他感觉头都大了,因为不仅没有看到可视化平台的准确定义,不同公司对可视化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

于是,他与合作公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20175月开始,他们用了5个月的时间搭出了一个可视化平台框架,把运维现状、实时数据、先进技术等内容,用二维、三维等他能想到的可视化元素表现出来。

本以为框架成型,最艰难的时候也熬过去了,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此后的三个月,刘动和同事们根据反馈意见,开始规范平台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目的是让内容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呈现出最严谨的表达。他说,这个度其实很难把握,既要充分展示高端智能配电网中应用的先进技术,又要不夸大其词,这就需要对细节反复斟酌。

三个月的斟酌仍然不够。从20181月开始,他和同事开始进入对更多细节的反复讨论和不断打磨。有个细节他印象很深。可视化平台的屏幕非常大,相当于至少3042寸电视。面对这样一块大屏,哪些内容先显示、哪些内容后显示,影响着未来读者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也决定了最终平台的展示效果。为了让读者既全面又流畅地体验,刘动他们从字体、内容顺序、甚至根据读者最舒服的转头幅度等细节出发,反复讨论,最终设计出针对不同类型观众的三套展示版本。

刘动说,抠细节很痛苦,但很重要,因为这可能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破解这些细节的过程就像在做数学题,一个小数点做错都可能毁掉漫长的计算过程,只能靠认真、严谨,尽可能把所有的小陷阱都解决。

 

深度修炼

刘动很喜欢《万物皆数》里的一个故事:1852年,南非数学家法兰西斯·古德里提出假设:最少只需四种颜色,就能让地图内任意两个相邻区域拥有不同颜色。之后的一个世纪,很多数学家试图证明古德里的“四色”假设,但均未成功。因为看似简单的论证背后,需要难以想象的大量计算,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没人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如此大的运算量。直到1976年,两位美国数学家借助计算机,总共花费了1200个小时,完成100亿次运算,最终证明了这个定理。

就像当年的古德里,刘动当下最需要的也是时间。作为90后,他在中国发展速度和生活改变最快的时代成长。刘动所在的运检部副主任程序认为,时代给年轻人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但过快也意味着不会给他们留下太多时间,可以像从前一样,按部就班地成长。特别是刘动所从事的运检专业,涉及面多、对技术要求高,年轻人不仅要有视野,还要有深度。

但也像数学家最终找到了计算机一样,时间不足的问题也一定能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在刘动身上,性格是补齐时间短板的基础——另类的佛系让他沉稳、不浮躁,面对问题都能尽力完成。但要实现突破,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明确方向,在某个领域扎下去,实现深度修炼。

2019年,刘动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分成了三块:20%的时间用来收尾,做好高端智能配电网可视化平台的运维,让日常运作尽快步入正轨;30%的时间用来研发,和同事开展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做好方案设计,进而落地实施,特别是如何把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与之有机结合;而其余50%的时间,他要用来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刘动提到,他所应用的北京“一体双核”配电自动化系统从2017年开建,他说,这个系统就像电网的“大脑”和遍布电网“神经元”,能够精准地判断电网故障点并远程处理。但由于数据接入量大,在终端运行、故障判断、缺陷处理等细节问题上,仍有提高的空间。特别是实现准确判断故障缺陷中自动隔离区间,并以最短的时间内恢复送电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刘动希望用这50%的投入对自己进行深度修炼,尝试从行家向专家转变。他笑称,之前三年,工作以创新研究居多,这让他对电网的理解、特别是新型电网的理解比较全面。如果和几个不做电力能源行业的朋友凑在一起,他肯定能像行家一样说出电网的最新技术以及前沿方向。而当下,他很愿意选择一个方向沉下去,掌握更专业的技术,把自己修炼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