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9年第1期

40【封面策划】1.5℃的僵局与破局

发布时间: 作者:
1.5℃的僵局与破局

1.5℃的僵局与破局

/姜克隽

为期两周的卡托维气候变化大会最终延期结束。这次大会既带给我们欣喜,也有让人失望的地方。

这次气候变化大会应该是一个工作会议,就《巴黎协定》的框架中提到的各个因素进行详细机制的设计。经过高强度的工作,大会还是在延期一天多之后提交了细则,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细则的推出,意味着《巴黎协定》的落实有了具体依据,可以按照《巴黎协定》路线图推进,使得各个国家在减排道路上步伐整齐、协调一致。可以说,这个文件是《巴黎协定》落实之路上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已经迈出去了。

但在会议第一周的后半期,却发生了一件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事——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下文简称IPCC)的报告发布后,缔约国大会都会用“welcome(欢迎)来接受IPCC的报告。而这次,在大会的第一周的后部分,有一份IPCC报告却遭到沙特、科威特、美国和俄罗斯的消极对待,他们想用”noted(注意到)来代替“welcome”。这种态度,当时就受到小岛国和欧盟的强烈反对,导致之后的谈判陷入僵局,以至于最后对该报告没有结论。这也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控温报告备受争议

IPCC这份报告名为《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它针对普遍认为不可行的1.5℃升温和排放途径进行了评估,并对备受关注的1.5℃与2℃升温相比的影响与差别进行了分析,提出可能的减排途径,以及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

报告强调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不是2℃或更高的温度,可以避免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影响。例如到2100,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非2,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10厘米。与全球升温2℃导致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为至少每十年一次相比,全球升温1.5℃则为每世纪一次。如果全球升温1.5,珊瑚礁将减少70%~90%,而升温2℃珊瑚礁将消失殆尽(将减少>99%)

报告还表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相比,限制在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

同时,报告发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将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方面进行“快速而深远”转型。到2030,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大约45%,2050年左右达到碳中和,即需要通过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来平衡剩余的排放。

2050年只剩下32年时间,从目前40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下降45%2050年近零排放。这样的转型途径,将要求人类社会进行前所未有的减排努力,带来的挑战也将是空前的。这也让很多人认为实现1.5℃升温目标基本不可行。

大幅度快速的减排,将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碳排放行业。在1.5℃升温目标下,2050年化石能源相关行业排放空间大幅度萎缩,转型时间较短,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产业转型、投资沉没等问题。如果中国要走向1.5℃升温目标下的减排途径,这些都需要精心设计,尽最大可能避免负面影响。其实,现在已有可以做出的政策选择来应对这些负面影响。一个明确并有力度的气候变化战略,将可以指导行业安排转型,与政府的政策相协调,可以较好地避免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做到这些负面影响基本不会带来社会问题。

《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将升温控制在2℃以下,尽力控制在1.5℃。我们参与了全球和中国2℃和1.5℃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和排放途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不管是在2℃目标,或者1.5℃目标,电力系统的明显转型都是最为重要的减排选择。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在两个情景中都大量使用,使得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接近零,因此也在终端部门大力推进电力使用。特别是在1.5℃目标下,2050年电力系统大量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和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实现负排放,在终端部门尽力实现完全电气化。

正因为上述国家都是石油天然气出口国家,全球升温1.5℃目标下,化石能源消费会快速下降,将会对包括这些国家,以及包括中国等目前利用大量化石能源的国家有重大影响。而这四个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量很大(美国在逐渐提高出口,很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潜力成为一个出口大国),全球减少石油天然气会对他们影响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反对或者态度消极的主要原因。

但无论他们态度如何,未来石油需求很快达峰并开始下降已经成为定论。最近出现的百公里油耗在2.7升的E-Power电动车技术,成本低,前景极其光明。加上电池驱动电动汽车,以及未来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电动汽车发展,在大型车、船舶,甚至飞机上的应用进展也会很快。这意味着,全球未来的减排,实现近零排放,已经在酝酿中。

 

绿色灵活将是未来选择

在中国落实控温目标过程中,电力系统需要及时向灵活和绿色转型。

近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以光伏为例,2017年国内新增装机容量近5500万千瓦,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53%左右。不难看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超出上述两个情景中2020年对现代可再生能源的需要。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风力发电在2018年,光伏发电在2020年可以和燃煤发电竞争,基本将没有额外成本。

情景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核电。虽然,核电目前还没有近期大力发展的明确信号,但是,2018年三台第三代核电机组已经进入商业化运行,核电成本有望出现明显下降,并使得整体减排投入低于原有预期。在2020年后,我国或可在不需要碳定价政策的前提下实现低碳转型。

未来,发电侧的清洁化依赖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也为电网的稳定提供了基础。

德国弃核是其本国人民的选择,但并不代表其选择就是正确的,因为这个决策已经导致了电价明显上升以及二氧化碳减排的延缓。未来,德国走向100%可再生能源也会导致电力稳定供应的压力。能源供应系统的转型必然会带来额外成本,而中国基于太阳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水电、核电,以及生物质能发电的清洁电力系统,以及包括特高压输送通道的电网系统,则可以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

为了适应未来清洁电力系统的构建,电网的布局需要依据可再生能源、核电,以及具有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发电进行拓展,除了长距离输电,还需要考虑如何在低成本下支撑更为灵活的电力布局。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太阳能、风电、水电的发展,也将全球的清洁能源引入一个新的时代。近十年来,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下降90%。同时,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会大大减缓补贴的压力,并推进可再生能源进入无补贴发展阶段。未来的政策方向,将更多偏向制定适合完全清洁化的电力系统的保障政策,包括给燃煤发电和天然气发电制定政策及退出机制。

总体看,制定减排路径以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升温目标,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有力度的减排目标,支持全球2℃和1.5℃目标的实现。只要明确目标,政策、产业、资本各层面就会立刻快速响应,提供与之相符的支持,以增加推进减排的力度和速度。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