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19年第1期

30【封面策划】一场矛盾重重的会议

发布时间: 作者:
一场矛盾重重的会议

一场矛盾重重的会议

——卡托维气候变化大会侧记

/本刊记者   张琴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方会议(COP24)在波兰的卡托维召开。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忍不住百度了一下这座“不甚熟悉的国家里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

波兰,一个东欧国家,于上世纪末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发展有明显起色,2004年加入欧盟。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每年因旅游到波兰的人鲜少有亚洲人。

卡托维Katowice,波兰西里西亚省行政首府,如果不是此次会议,恐怕多数人不曾耳闻。资料显示,这里曾经是一座煤炭和钢铁城市,正在试图转型,在资源禀赋和行政级别上,类似中国山西省的大同。

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难民问题困扰欧洲的背景下谈能源转型,各国的积极性会有多少;在一座论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及巴黎、京都的城市举办此次会议,要为巴黎协定的实施提出现实可行的解决路径,并达到与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一样的里程碑式影响力,真的可以吗?

带着这些疑问与好奇,我和同行的记者准备去大会现场一探究竟。在倒了三班飞机,飞行14个小时,大巴1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在当地时间夜里10点到了酒店,距离从北京出发的时间已过去25个小时。

 

混乱

虽然之前浏览官网做过一些功课,进入会场的那一刻还是懵的。现场ABCDEFGH的分区是什么鬼?我要去的边会会议室在哪个区?

混乱,是到会场的第一感受。

在蒙圈中,我们打算先观察再行动。随大流走到热闹的E区——各个国家举办论坛和展示自己绿色发展成果的地方,布置得相当有本国特色。韩国在宣传片中不忘体现自己在电子产品上的特长;日本的动漫宣传风别具一格;泰国弄起了歌舞风情表演吸引人驻足;印度的轮盘成像让人耳目一新……

波兰角就在E区人口非常显眼的位置,布置得很有自然气息。一场关于气候融资的圆桌会议正在进行,台下20个座位稀稀拉拉的坐了几个人,外边行人的脚步一步一步震动着地板,咖啡机的声音一度盖过里面演讲嘉宾的声音。坐在台下的我,在脚步声与咖啡机声音的此起彼伏中,忍不住在心里感叹,“这会也办得忒接地气了”。

因为会场空间有限,类似的这种嘈杂在整个会议期间一直围绕在E区的各个角落,经常是这边在严肃地谈论温控问题,隔壁在大声播放着宣传片。对此,演讲的嘉宾只是无奈地摇一下头,提高音量继续该讲啥讲啥。

混乱与嘈杂的背后,是各自诉求的不同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的反应也是如此。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各国首次就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达成一致。各方同意追求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不高于2摄氏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1.5摄氏度的目标。但《巴黎协定》只是一个制度框架,它的落实需要一系列具体规则的支撑。

巴黎协定的实施制定规则,是本次磋商的目标。但个中羁绊太多。

美国作为全球GDP第一的大国,在签字《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都后宣布退出,理由都差不多:减排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和限排任务。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靠着早期没有约束的碳排放换来了经济的发展,不能就此认为发展中国家现在模式就是“肮脏的经济(dirty economy)”,发达国家应该给发展中国家以减排的资金援助。

即使是在《巴黎协定》诞生地法国,马克龙政府“履行《巴黎协定》减排义务、加速推动能源绿色环保化进程”的改革举措也正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反对燃油税进一步上调加重居民生活成本的“黄背心”运动愈演愈烈。

 

冷清

除却会场附近有些许COP24的标识外,在卡托维市区的其他地方,你很难感受到,这座城市正在举办一场国际大型会议。偶遇的一位凤凰卫视的出镜记者忍不住吐槽,整个城市没有明显的会议标识,难以拍到想要的新闻片头;会场内没有明显的背板布置,找不到理想的采访背景。最后反倒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展览区外边的一块背景板,因为有各个国家的国旗图案,成为不少媒体采访和参会嘉宾的合影地。

冷清,不仅体现在这城市对这场会议的态度。与整个会场嘈杂热闹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此次会议在社交网络上没有激起丝毫的浪花。

每次集体性会议讨论完毕,都会有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讨论结果,一次窝在华沙新闻发布会会议室上网查资料的我,1个多小时经历了3场发布会,每场发布会也仅3台拍摄机器,参加人数不超过10人,凸显会议室的空荡。拿起手机一搜,微博上几乎没有关于此次会议的消息, 推特(Twitter)上搜索量最高的还是大会开幕式,而此时会议已经开始了一个星期。

为什么会如此冷清?回想COP23,美国总统朗普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波会议现场充满诡谲气氛,不知能否交出应达成的会谈结果。到第二周高阶会谈启动时,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理马克龙联袂登场,喊话加码气候行动,吸引了不少注意力。彼时,默克尔人气还很高,年轻的马克龙被誉为欧洲的新希望。

此时,情况有些不同。欧盟各国多有些自顾不暇:默克尔因难民问题处理人气直线下降并宣布不再竞选党主席;雄心勃勃的马克龙似有挑起欧洲重担之心,但“黄背心”运动愈演愈烈让他的改革被讽刺是纸上谈兵;英国脱欧问题久拖不决,首相梅姨面临下台的风险,因担心首相被投下不信任票,英国气候大臣培里并没有全程出席气候大会。不甚发达的国家在等待资金救助,图瓦卢总理多次呼吁,为保护海岸免受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损失,扩大资金援助不可或缺。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自顾不暇,一方面是急切行动的欠发达国家遭遇资金困境,气候变化会议谈判陷入僵局。没有出彩的会谈成果,也就少了聚光灯的关注。

 

脆弱

对于这次会议,波兰是有野心的,早早喊出“没有卡托维兹,《巴黎协定将成空(no Paris Agreement without Katowice)”。但野心不代表能力。

举办这场国际会议,超过28000人来到卡托维,这显然超过了这座城市的承载力,酒店预定十分紧张。我们一行5人,3人居住在会场20公里开外的地方,2人居住在60公里开外的地方。政府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鼓励当地居民通过民宿和沙发客的方式为与会代表提供更多的住宿。在会场与其他中国同胞交流,发现不少人就居住在民宿。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波兰也是在野心与能力不足间徘徊。

它履行了《京都议定书》承诺,成功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在波兰角,木头布置的会场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希望在峰会期间展示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土壤和森林的封存之间的平衡问题。但在2017年夏,波兰曾被指责以消除甲虫为由,无视欧盟法庭的警告,大肆开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阿洛维察(Bialowieza)森林,破坏其原始生态(此森林是许多稀有鸟类和昆虫的家园,也是欧洲野牛最大的聚居地)。会议举办地卡托维,在宣传片里被介绍已经华丽转型,超过50%已经是绿地、文化和新技术产业,但是走在街头,依旧能够闻到空气中浓浓的燃煤味道。

能源转型中的波兰正遭遇传统煤炭产业的强大反扑,此次大会的赞助商之一就是一家煤炭企业;在其他展馆里的论坛都在讨论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议题时,波兰能源部长发表了“从煤炭到钢铁(from coal to steel)”的演讲,多少有些不应景。

这种脆弱不仅仅体现在波兰。在展览馆区,卡塔尔展区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讲演、没有会议讨论,甚至也有宣传片展示,安静得出奇。对于这个石油国家,在这种场合的这种“安静”似乎可以理解;但对于喊出能源转型的国家而言,这种“安静”显得太过沉默。而在休息区,与一位来自美国参会人员聊天,他也表达了对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支持传统能源继续发展的失望。

与此同时,另一种脆弱在被年轻人讲述出来。在一场主题为“财政政策、金融市场和贸易在巴黎协定实施中的角色(the roles of fiscal policyfinancial markets and trade in implementing the Paris Agreement)”的会场,一个非洲女孩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祖国没有农产品可供出口,该如何通过贸易让国家富起来并且不破坏环境?在德国角“追求温控1.5度:为经济发展、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机会(Pursing 1.5 degree: Opening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y &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the SDGs,一位斐济男孩向会议组织者要求了3分钟,讲述自己在政府工作中为应对能源短缺和新能源发展所做的工作,并诚恳呼吁发达国家给自己的家乡以更大的关注。

 

行动

在会场A区正中央,有这么一个装置:当你把一张银行卡放进指定区域,画面中枯萎断掉的树枝就会被接上,以此呼吁人们重视森林和自然。

当我正在旁边体验这一装置的时候,一位美国人也看了过来,很自然的交流道,“我一直在想,对于沙漠绿洲化这种,有没有普通人可以做的,我想做点什么,但不知道有什么途径”。在我提到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在尝试类似项目时,他表示出了相当大的兴趣。

世界上所有的协议文本都不会降低一个分子的碳排放。我们需要行动,而一部分人已经有行动的意识或者正在行动。

酒店早餐厅,每天都会有彭博财经新闻,里面不少人士都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生态环境类投资很有前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政府以外的地方,新能源企业和投资者已经开始行动了,以市场化的方式。

虽然对会场的第一印象是混乱,没有发放纸质材料显得很不方便,但在弄清楚了各区分布和查找信息的方法之后,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方式。后来才知道,会议不主动提供任何打印的材料,大会主办方也鼓励各场边会及活动的主办机构不发放打印的材料,所有的活动议程均以电子化的方式呈现,目的是为了环保。

虽然网络上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会场内,一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人,从减排、新能源、金融支持等各个角度探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会议之密集,从早9点持续到晚8点,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凸显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急迫性。

虽然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脆弱,但说出争议总比搁置争议要好。

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卡托维气候大会的艰难事先已经被预料,谈判中有很多部分陷入僵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因为担心会缺乏成果,甚至三次抵达卡托维干预。

在大会的最后一天,我和同行记者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在伊斯坦布尔转机时,COP24 APP推送了一条新闻:近200个缔约国就一份旨在确保2015年《巴黎协定》原则实施的“规则书”文本达成共识。虽然会议主办方最初的野心并未完全实现,但在经历两周一波三折的谈判之后,这个结果还是让人长舒一口气。APP同时推送的消息还有,智利将是COP25的主办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国家在2018年即宣布未来将不再兴建燃煤电厂。

一场嘈杂冷清的会议结束,一份勉强让人欣慰的规则书达成,28000多名参会者从卡托维回到自己的祖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还会面临不少矛盾,但野心要有,行动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