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3期

爱沙尼亚塔林:欧洲绿都 寻路何方

发布时间:2023-03-24

  爱沙尼亚塔林:欧洲绿都  寻路何方 

  文/本刊特约记者   宋炳茹 

  向左,是触手可及的化石能源,向右,是充满变量的绿色创新站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塔林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和环保思维勇敢向未来前进。 

  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距离欧洲的地理中心点不足500千米,再加上坐拥芬兰湾上的不冻港,地势起伏小,水陆交通便捷,成为连接中欧与东欧、南欧与北欧的交通要冲,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2023年,塔林将以年度“欧洲绿色之都”的身份举办超过60场活动,以推进欧洲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治理以及气候和绿色创新。而就在十年之前,塔林还因为爱沙尼亚是世界上唯一以油页岩为主体能源的国家,召开过国际油页岩大会。向左,是触手可及的化石能源,向右,是充满变量的绿色创新,这个城市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不是塔林第一次勇敢向未来挺进,20世纪末爱沙尼亚独立后,不到50万人口的塔林从这个以传统伐木业为主的国家崛起,接连产生了多家独角兽企业,有了“欧洲硅谷”的名号,在数字产业的影响力辐射全球。 

  塔林——这个波罗的海小国首都如何开辟其独具特色的能源转型之路? 

    

  地利之路,“欧洲十字路口”的福祸根源 

  塔林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其北面的芬兰湾波平浪静,经过数道海峡与外海联通,航运条件良好,是西欧通往圣彼得堡、南欧通往赫尔辛基最近的路径。塔林港也是波罗的海上第二大不冻港,由水陆转运带来的交通运输业及商贸活动十分发达。从13世纪起,这里就是著名的港口和贸易城市,作为北欧保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古城,塔林古城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商业会所。如今,运输业对塔林的GDP和解决就业问题作出很大贡献,其中将近一半的货运量来自国外的转口过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塔林的主体民族爱沙尼亚族脱胎于芬兰—乌戈尔语族,公元10世纪,他们在临近海峡的通匹亚山上建造了一座要塞,塔林即由此而来。这个普遍有着浅色毛发、性格偏于沉静高冷的北欧民族将他们的热情以一种更为内敛的方式呈现,塔林五彩斑斓的建筑矗立在冬天的雪原上,分外醒目,展示着这个民族不甘沉寂的内心和蓬勃的创造精神。“欧洲十字路口”的交通优势,也带来了人口与文化的长期流通,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塔林古城中有大量中世纪建筑,保留了诸多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遗迹。因为史迹丰富完整,1997年,塔林古城被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祸福相倚,优良的地理位置给塔林带来的不只有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利益,还有连绵不绝的战争。爱沙尼亚被德国、丹麦、瑞典、俄国、波兰等历史上的强国所环绕,仅有一百多万人口、面积相当于重庆市一半的小国爱沙尼亚难以凭武力自保,历史上不断被异族入侵和统治,虽然反复争取独立,但几番独立都并不长久,最为繁荣的城市塔林当然也难免被反复进攻、洗劫和掠夺。塔林上城的宫室与教堂多有其他民族文化留下的痕迹,在塔林的中世纪老城周边,也有不少碉堡式建筑和炮台,静静展示着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 

  爱沙尼亚独立战争胜利后,创造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奇迹,不论是出于商贸的传统还是小国强烈的不安全感使然,其努力联通世界,紧跟时代步伐,对外广泛结盟。这些对爱沙尼亚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本能,而作为首都的塔林在现实的水陆枢纽之外再次成为网络世界的“十字路口”,爱沙尼亚则因此发展为波罗的海三国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国家。 

    

  数字化之路,城市治理的绿色密钥 

  2006年,“欧洲绿色之都”这一奖项由塔林市提出,被欧盟接受后,从2008年开始实施评选。2023年,这一荣誉及60万欧元奖金归属塔林,可谓实至名归。是荣誉,也是使命,塔林将带领并与19个指定的欧洲城市一起构建一个城市网络,为实现消除贫困、性别平等、清洁的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就业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可能的路径。 

  在回答为什么2023年“欧洲绿色之都”的荣誉将归于塔林时,除了雄心勃勃的“塔林2035绿色发展战略”,主办方着重强调了塔林运用数字化工具优化环境保护项目方面的典范作用。 

  环境数字治理的背后,是爱沙尼亚以数字化为基础构建起的整个高效、安全和透明的社会生态系统。1991年刚刚独立时,爱沙尼亚的电话和有线电视信号保有量都还很低。正是出于联通世界的本能,爱沙尼亚空前重视发展通信和信息产业,仅用十年时间,就在全国普及了免费的通信和互联网络,并从小学开始,培养全民的信息化能力。这一努力取得了显著回报,进入新世纪,爱沙尼亚的信息化水平快速进入国际前列,接连诞生了Skype、Hotmail、Playtech、TransferWise、Taxify、Bolt等低成本、高产出的知名网络企业和应用。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爱沙尼亚的金融、人工智能等现代产业勃兴,国民经济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如今,爱沙尼亚人均GDP已接近3万美元,因此有了“波罗的海之虎”之称。 

  数字产业对环保产业也产生了直接贡献,爱沙尼亚提出了全球第一个网上银行解决方案,是第一个组织数字选举的国家,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大使馆。如今,这个森林覆盖面积超过国土面积一半、堪称最绿色的欧洲国家从教材、公文到身份证、处方,已全面实现无纸化。 

  塔林的城市化管理同样秉持了网络思维,可持续、综合化的城市管理是其获得欧洲绿色之都殊荣的又一原因。以城市交通为例,普遍的在线工作和生活方式直接降低了人们的出行需求,减少了交通能耗。塔林还为市民提供免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公共交通,鼓励大家绿色出行,在数字化手段的助力下,其公共交通的准点率、互动性水平都很高,多数城市公共场所15分钟可达。而对于自驾者来说,早在2000年,这里就推出了基于手机支付停车费的智能停车解决方案,2014年推出了一站式在线服务智能路政系统,让自驾过程更加顺畅,且降低了排放。城市自行车道随处可见,共享单车十分普遍,市民的出行选择非常丰富,充分兼顾了绿色环保与舒适便捷。 

    

  环保之路,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能源资源方面,爱沙尼亚国土面积仅4.5万平方千米,其中超过3000平方千米的地下埋藏着油页岩,平均岩层厚度达2.7~2.9米,储量约30亿吨,足够其继续开采50~100年。周边的俄罗斯、挪威等国也都是著名的资源出口国,塔林港的转运物资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很高。在20世纪,爱沙尼亚的能源以油页岩为主,并由此产生了大量固、液、气污染及碳排放。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加入欧盟后环保意识的提升,2021年,爱沙尼亚的人均能耗较1990年下降约四成,加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期全社会一次能源消耗下降幅度超过50%。同时,他们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加大了投入,在曾经开采油页岩的矿区上建设太阳能园区、生物质发电厂,投资海上风电和核电,并在民居建筑上广泛铺设光伏板。2021年,这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达2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2%。他们还积极引导民众选择绿色能源消费,目标是到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 

  珍惜资源的传统在塔林同样悠久。早在城市刚刚成形的13世纪,塔林的城市管理者就制定了禁止砍伐树木的法规。如今作为首都的塔林,天然森林覆盖面积达20%,湖泊、沼泽、草坪星罗棋布,花园式社区随处可见,是欧洲空气质量最好和稀有物种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还专门构建了雨水管理系统,禁止滥用杀虫剂,在城市这一人口聚居的区域保留了自然的原生态循环方式。 

  互联、共享的思维也体现在塔林获奖的一个典型案例——昆虫小径上,为了让城市不同区域中的蝴蝶、蜜蜂等昆虫不被人为阻隔,方便其沿路传粉和繁衍,塔林市政府从市中心的重点自然保护区开始,穿过9个花园式住宅区,直至海滩,将长度约13千米的条形空闲空间改造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公园,沿路设置自行车道,还规划了电车线路,让城市民居、公共交通和大自然相互融合,共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