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酸枣树的古与今
酸枣树的古与今
文/马俊江
“棘”字的本意是酸枣树。《诗经》中的《园有桃》写道:“园有棘,其实之食。”诗经时代,百姓人家的园子里栽桃树,也会栽酸枣树,想吃水果,就去园子里摘桃子或酸枣。
上古时,酸枣不仅栽在百姓庭院,也栽在朝堂内外。现在的人们想起古代朝廷,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文武百官分列两厢。秦汉之前是上古,朝廷分外朝和内朝——外朝处理民事,内朝处理神事。所以,上朝的百官不一定在房子里,也会在露天的院子里。《周礼》记载,外朝的左右各栽九丛酸枣树,正南面种三棵槐树。栽树干什么呢?用以标明百官位置:左边的酸枣树是孤、卿和大夫的位置;右边的酸枣树分别是公、侯、伯、子、男的位置,槐树则标明三公的朝位。后来,“三槐九棘”也成了一个成语,用以指代三公九卿。
对我来说,酸枣不是庭院里的果子,而是山上的野果。少年时候,曾在北方燕山脚下的一所师范学校上学。每逢周末,我们会背上书包,骑上自行车,去山上摘酸枣。酸枣是野果,应该也不仅是我的个人记忆。1959年,中国评剧院曾排演《金沙江畔》,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艺术家小白玉霜的经典唱段《小酸枣》流传很广。三十年后,上山摘酸枣的我们还曾把它当作流行歌曲唱来唱去: “小酸枣,滴溜溜的圆,红澄澄地挂满悬崖边。”
为什么栽酸枣树呢?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注释,解释说,栽种酸枣树是因为酸枣树“赤心外刺”,百官也应如此——“赤心”代表诚心,“刺”象征三刺。《周礼》有记:“以三刺断庶民狱讼”,意思是审理百姓官司时,要分别征求群臣、群吏和百姓的意见。上古朝廷与现代民主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
酸枣树上有刺,也是古人创造“棘”字的由来:“朿”,象形,指“木”上有刺,现在写作“刺”。枣,古文写作“棗”。鲁迅先生的《秋夜》选入课本后,中国的孩子都记住了有这样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古人造字时,把两个“朿”上下叠在一起,写作“棗”,展现枣树的高大挺拔。而酸枣是灌木,所以两“朿”并列,写作“棘”,意为酸枣低矮且丛生。
枝条坚硬带刺的酸枣,在春季会抽出细枝嫩芽。《诗经》有《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诗是儿子唱给母亲的,南风轻柔和煦,棘木稚嫩羸弱,以凯风比母,棘心比子,唱出了母亲的劬劳慈爱,对幼子的滋养。《诗经》之后,“棘心”也成了一个固定词语,意指孩子对母亲的深情。现代女作家苏雪林曾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即为《棘心》,写的也是对母亲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亘古亘今,“棘心”依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