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地理】巴西库里蒂巴:快速公交发源地的绿色答案
巴西库里蒂巴:快速公交发源地的绿色答案
文/本刊特约记者 代进雷 宋炳茹
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能否兼顾到宜居?如何实现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同步?面对这些难题,巴西第七大城市、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给出了答案。这个以发明和使用快速公交系统(BRT)而闻名的城市,通过良好的规划与管理构建起了一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体系,因此,它得以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等发达国家名城一起入选联合国第一批“最适宜居住的五大城市”。其后,全球十大最“智慧”城市、世界五大生态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优秀的人文和居住环境吸引了优质的人才与产业,库里蒂巴也成为巴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最高的城市。
在能源的节约与利用方面,库里蒂巴同样“绿意”盎然。
绿地空间拉近人与自然
在沦为葡萄牙殖民地之前,巴西东南部生活着印第安人的一个南美分支——瓜拉尼人,在他们的语言中,库里蒂巴是“大片松林”的意思。这里的亚热带森林中有一种名叫巴拉那松的古老树种,树干笔挺,冠如华盖,很像一把向天空倒撑的雨伞,它们从恐龙时代起就生长在这里,到17世纪前一直是库里蒂巴真正的“原住民”。
除了气候温润宜人,这座地处亚热带高原的城市还具备另一个优势——巴西东南部高原在此处明显收窄变低,再加上距离海港不足百千米,让这里成为天然的交通要道。17世纪中期,这片土地有了人迹,并逐步演化为茶叶、咖啡、烟草、玉米、甘蔗等农产品贸易加工集散地,原始森林逐渐发展成了一座小城。但20世纪40年代前,这座小城的居民也不过15万左右,更像一处世外桃源。
从20世纪50年代起,巴西开始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整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从1878万增至8201万,从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库里蒂巴和所有东南沿海城市无不在经历快速扩张。大量的进城农民在河流、水库等沿岸搭建起棚户区。因为严重的大城市病,巴西被迫迁都到内陆的巴西利亚,而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因为规模太过巨大,甚至发展成一个专项的观光项目。
库里蒂巴位于伊瓜苏河上游的一个平原,历史上就水患不断,暴涨的城市人口和雨季暴涨的河水矛盾不断,贫民窟阻碍了行洪,水患则反复淹没贫民窟,加剧了贫困与伤害……当时的市政府问计于一位专业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的大学教授贾米·勒讷,按照他提出的一揽子方案,城市治理迅速见效。1971年,市民选举勒讷为市长,其后的20年内,这位同时具有诗人情怀和专业管理能力的市长以库里蒂巴为样本,开启了他的城市实验。
勒讷市长下出的“第一招棋”,是综合利用其他城市用来筑坝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迁出所有行洪区的居民,把足够宽的河道还给河流。河流湖泊的岸边再留出可渗透雨水也可以放牧的大片绿地,建造兼有防旱排涝功能的公园,让市树巴拉那松树享有随意舒展的空间。当城市重新融入森林,连传粉的蜜蜂、流浪的猫狗,都得到了安顿。在25年的时间里,库里蒂巴的人口扩张到了200万,而公共绿地从人均不足半平方米扩展到54平方米,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绿色规划造就智慧之城
解决了空间绿化问题,勒讷市长城市规划的“第二步棋”着眼于道路和公共交通。
考虑到城市被森林充分稀释后,城市可利用面积将大幅增加,勒讷市长依据自然走向,为城市设计了数条放射状的主轴道路,依托这些道路,这个城市构建起一套“地面上的地铁”——快速公交系统。这套系统借鉴了地铁进站验票模式,乘客入站后直接乘车,减少了车辆停站时间和怠速能耗,公交车行驶中使用专用车道,运行空间相对封闭,能达到与地铁接近的行驶效率,同时兼有公交车灵活性高的优点,建设成本则仅有地铁的二十分之一,而相配套的软件系统保证了人车互动,换乘效率比地铁还高。
在规划好道路、构建起四通八达的公交系统后,库里蒂巴开始围绕交通系统规划社区,保证大部分街区在快速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覆盖范围之内。他们还按交通主轴线开发不同产业及配套生活设施,保证就业者靠近生活区就业,减少通勤时间及交通能耗。如今的库里蒂巴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张筋脉舒畅的荷叶,通过放射状的六条大道和环线,将分布在外围的产业区连接起来。尽管已成为巴西最富裕的城市,平均不到两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但这个城市的快速公交仍以超过私家车的运载效率成为人们的出行首选,70%的出行通过公交完成。透明管状的公交站点、行驶在路中央的加长公交则成为城市的特有景致。这个城市的公交还坚持不按距离收费而是全程远近同价,让居住在城市中心、交通距离更短的精英阶层为外围通行距离更长的低收入阶层分担了交通成本。近年来,这里的公交汽车正逐渐向混合动力及电动车型过渡,让公共出行更为绿色环保。
除了快速公交,库里蒂巴的另外一种车辆——垃圾收购车同样极具特色。 都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如何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把垃圾放到对的地方却是许多城市管理的难题。库里蒂巴的做法不限于提倡与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个城市的垃圾分类车每周两次上门向市民收购经过分类的垃圾,纸张、玻璃、塑料回收为工业原料,有机物则转化为农业肥料。垃圾车的后面会跟上一辆奖品车,市民可用分类垃圾奖券交换食品、车票或玩具,这一举措使得库里蒂巴的垃圾回收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
库里蒂巴还鼓励开发市民智慧,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他们会就某个领域的规划与设计组织比赛,选取最优解实施。勒讷之后的继任者继承了他的城市管理思路,通过数十年习惯的培养,主动管理城市、保护环境生态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和代际传承的城市文化。这个被联合国评选为首批“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因为一贯以人为本、惜物敬人,也成为巴西生活质量最高、最幸福的城市。
绿能蓬勃融入城市生态
库里蒂巴在商业生态的构建上也独树一帜,包括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免费的互联网服务,建立低成本提升市民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在线教育平台“灯塔”,简化并将政府服务上网,频繁举办论坛、研讨会汇聚创新要素等,优良的城市环境和营商环境使库里蒂巴成为巴西最好的投资地。大量创新企业汇聚于此,让库里蒂巴逐渐由一座工业城市向智慧创新城市转型。当下,这座城市科技企业的创新效率和生产力已位居巴西第一,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大幅降低了城市的能耗,使城市更绿、环境更美。
跨国企业雷诺、大众、汇丰、西门子等纷纷在此设立分支机构,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大型能源企业。2019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海外首个独立投资建设的大型绿地500千伏输电特许经营权项目——位于巴西巴拉那州的特里斯皮尔斯输电特许权二期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商业运行。特里斯皮尔斯输电项目额定输送容量150万千瓦,将特里斯皮尔斯水电站的电力输送至巴西东南部负荷中心,可满足800万人的年用电需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还积极投资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2021年建成的加美莱拉风电项目年发电量3.6亿千瓦时。中广核巴西公司把总部设立在库里蒂巴,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新能源公司在巴西拥有6个在运风电场和2个在运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运行装机容量达126.48万千瓦。
尽管广大热带雨林区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十分丰沛,库里蒂巴依然关注市区中“零散”能源资源的开发。为支持城市创新、实现更好的发展,库里蒂巴市政部门对“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绿色能源”进行立法,确保所有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全面充分的评估。最近几年,他们在多个城市公园内的河流瀑布上建造起小型水电站,既能产生绿色电力、管控河流流量,还兼有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培养环保意识的作用。城市的公共建筑物尽量采用秸秆、生物质建材,以降低能耗,其外部则覆盖太阳能光伏电站,让建筑物也由内及外地绿起来。
就像任何生命在这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样,在库里蒂巴,绿色能源的发展融合城市空间,也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