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5期

【悦读】人生如逆旅

发布时间:2023-05-19

  人生如逆旅 

  文/阿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感慨,人生好似一座座旅舍,自己也不过是过往的行人。不知为何,如今我一提起“旅行”两个字,脑子里涌现的画面不再是震慑人心的风景和种种奇遇,而是带着行李走进一家旅店,办完入住手续,躺到一张陌生的床上,至此,旅行似乎便已经完成了它大半的任务。 

  这种念头不是毫无来由。回想以前的旅行经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都不是精心规划的,而是沿途的匆匆一瞥或者在旅店里的短暂停留。尤其是入住房间后,奔向窗户看到的风景,往往能成为那次旅行的标志性画面,比所有精心拍摄的照片都来得深刻、新鲜。 

  记得第一次到罗马的时候是在深夜,下了飞机后,黑漆漆中不知道被出租车带去了什么地方,办完入住手续,进入房间后,窗户被厚厚的、陈旧的印花窗帘遮住。艰难入睡后,没多长时间我们便被闹钟叫醒。天已经亮了,我拉开窗帘,差点没叫出声。眼前的景色美得有些不真实:一片地势缓缓上升的草场,才收割完毕,露出整饬一新的青绿色泽,一个个草卷堆在地上,憨厚可爱。在远处,有几棵罗马特有的松树,挺着高高的树冠,一下子为这幅风景画标示出了高度。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那是我看到的第一幅关于欧洲的画面,它让我一下子领略了何为“地理风物”,也许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下,莫奈才会画出莫奈的画,卡尔维诺才会写出卡尔维诺的小说。 

  第一次去巴黎也是半夜抵达,不过这次窗外的风景一览无余,是巴黎灯火通明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街对面的另一家奢华酒店还有顾客在不断抵达,穿着制服的门童仍在忙碌。另一边的街角,Quick”连锁餐厅大大的“Q”字灯牌发出荧荧红光。睡不着的第一个晚上,我花了很长时间看这幅画面,看着它逐渐安睡,又逐渐苏醒,听到天快亮时几个喝醉的人在路上大叫,那个混乱又生机勃勃的巴黎回来了。 

  第一眼很重要,第一餐也很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旅店,早餐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你可以观察它的卫生状况和服务态度,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观察其他顾客的构成,他们的年龄、肤色、打扮、可能的职业,都能让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年轻一路穷游的时候,如果看到吃早餐的都是大家庭,我会怀疑自己订错了地方;而到了自己带小孩出游的时候,如果看到周围都是年轻人或商务人士,也会让我觉得闯进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现在旅店的形态越来越多,体验也各有不同。记得第一次住民宿是在浙江舟山,房子建在一片沿山而上的民房中间,每次进门或者出门,都能看到隔壁的老奶奶坐在竹椅上打瞌睡。经营民宿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辞了大城市的工作,男主人负责前台事务,女主人则每天在后厨忙碌。他们提供的早餐很是精致漂亮,营养搭配合理,所有顾客都围坐在同一张大桌子前就餐,颇有一种家的感觉。但也是这种家的感觉,让我对店主人莫名产生了几分亏欠感,不忍心看他们太忙碌。尤其听女主人说她每天早上三点钟起来准备早餐的时候,更让我产生了小时候对妈妈才有的负罪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情感连接,你都不忍心细究这后面有多少是商业模式使然。而那次住宿的收获是,我一直记得那对夫妻的面孔——亲切又带着几分疲惫,是朋友、家人般熟悉的面孔。 

  再说回旅店的房间,很奇妙的一点是,即便在那样一个方寸之地,我也总是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角落,有时候是书桌,有时候是沙发,有时候是洗手间或者衣帽间。一张舒服又视野极佳的窗边沙发会让人短暂地忘记床,一本书、一杯茶、一支笔、几张纸,窗外行人如织、车辆如梭,房间内思绪如泉、时光如水,皆安静地流淌。而封闭的衣帽间会给人额外的安全感,回房后或者出门前,在里面小坐几分钟,整理好身心,像是给自己的一次“充电”。这不由自主的选择背后可能有设计师的苦心,也可能是游客的心境使然,但它会让人意识到,只要设计合理,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大的空间。 

  这几年在国内旅行,很多时间也是在酒店消磨掉的,无论外面是晴空万里还是大雨倾盆,我喜欢看着窗外发呆,或是跟那些一样不想出门的人一起,在泳池边消耗掉一整个下午。傍晚步行出门,在周围有限的区域内进行小小的探险,当疲惫感袭来的时候,一想到有个像家一样的地方等在不远处,就觉得很欣慰。我经常想,同样是一个可供休息的房间,旅店和家有何不同?也许旅店免除了责任和义务,还帮你隐匿了身份,你可以在这里进行一番小小的自我重塑,做自己或者假装做另一个自己。旅店不是家,但也不是真正的目的地,它被悬置在旅途的中间,制造出一种行走和停留之间的撕扯感。旅店最能安抚奔波和离散之苦,但它也时刻提醒我们旅程永恒蔓延,人始终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