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有缺口,需合作共赢
文/刘燕华
对于落实《巴黎协定》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追求将其控制在1.5℃以内而努力的目标,业界的共识是,在全球范围应对气候变化尚存三大缺口:一是承诺缺口,二是技术缺口,三是资金缺口。技术缺口原因很复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发展各种低碳技术,但是目前的技术仍需要大幅度突破才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力支持。
科技部等九部门去年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这标志着中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线图已经出炉。研究显示,低碳技术可以分为减碳技术、无碳技术、负碳技术,管理技术、适应技术、消费技术,以及非二氧化碳技术等类别,每一类又有很多关键环节。目前低碳技术研究应用在世界范围正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态。我们需要既立足当下,又考虑长远,全方位推动各类技术发展,研发相对成熟的技术、有潜力的技术以及颠覆式技术。
在许多低碳技术领域,我国是处于“领跑”位置的。比如,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而且,我国每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再比如,我国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方面也有优势,尤其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方面很有突破。从长远来看,只要技术能突破,二氧化碳也可作为资源来使用,能够创造价值。
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全方位的,重点涉及四大领域:电力、工业、交通、建筑,这些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如果解决的话,我国80%以上的碳减排就能够取得成功。
目前电力行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有特殊的制度优越性,可再生能源发展将来是一场“人民战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正在实施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将促使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达到非常可观的规模。今后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我国传统电力系统将向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开放互动、智能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演进。
为此,需要从这两端同时发力,才能推动低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生产端,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绿色能源;消费端,要提倡勤俭节约、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
在国际合作方面,需要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实现低碳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全面推进。将来谁能够做得更好、做得更强,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以及参与合作机制的方式。
(作者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