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6期

【悦读】小满枇杷粲金珠

发布时间:2023-06-20 作者:

  小满枇杷粲金珠 

  文/石头 

  枇杷是果中少有的承四时雨露兼备四时之气者。秋天蓄蕾,冬天开花,春来结果,夏初成熟——这个时候正是“小满枇杷半坡黄”中二十四节气的小满。 

  中国礼制典籍《周礼》翔实地记述了周代的官制。其中有个掌管国家农务被称作“场人”的职位:“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此“珍异之物”为何物?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在研究之后给出了注解:“珍异之物,珍异葡萄枇杷之属。”到了唐代,枇杷已被列为贡品,产地逐渐延伸到大江南北。于是便有了白居易“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的豪迈诗句,用来形容枇杷栽培的盛况。即便如此,肉薄核大的枇杷在唐代依旧是小众水果,究其缘由还是因为它并不是当时寻常百姓随便能吃得到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古代保鲜技术还达不到长途跋涉的运输要求,相较之下,枇杷的叶子还算被物尽其用。 

  “倾筐呈绿叶,重叠色何鲜。讵是秋风里,犹如晓露前。仙方当见重,消疾本应便。全胜甘蕉赠,空投谢氏篇。”唐代司空曙《卫明府寄枇杷叶以诗答》便描述了秋季将采自深山的新鲜枇杷叶千里迢迢加急运输到宫里的艰辛。 

  “有果产西裔,作花凌蚤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上都不可寄,咀味独长叹。”实际上,对生长环境颇为挑剔的枇杷既不易种植也不易运输。北宋时期宋祁在《草木杂咏五首》中描述自己边吃边止不住地叹气,因为不能让千里之外的好友也品尝到美味的枇杷。到了南宋,枇杷被大量引种到江南,枇杷叶也被用作治疗咳嗽、下火、预防疾病的一味良药。始载于《莆田县志》的枇杷被清代名医叶天士发扬光大,川贝枇杷膏就出自他之手。 

  枇杷果皮薄而果肉厚实、汁水饱满,核较大,如果没有核,吃起来就更完美了。清代初期,嘉兴名人朱彝尊有一位道士朋友,其所住的道观中有两棵枇杷树,枇杷成熟时,道士请朱彝尊来品尝。奇怪的是,这些枇杷都没有核。朱彝尊几次问,道士都说这枇杷树是“仙种”。一日,朱彝尊请道士来家里吃饭,仆人拎回一个猪肘,故意让道士看到。不逾片刻,蒸煮得酥烂的猪肘就被端上桌来。道士吃得开心,却也好奇朱彝尊用的什么办法将猪肘快速烹饪好。朱彝尊让道士以枇杷无核的秘密来交换。道士答:“只要在枇杷开花时,拔掉花蕊中间的一根蕊丝即可。”朱彝尊则说:“上菜快是因为我昨天就已经先做好了。”两人拍手大笑。 

  “无核枇杷”看似笑谈,但我国确实从1997年开始就在研究这一课题了。通过数万次实验,对枇杷种子进行实生自然三倍体筛选,最终培养出了无核枇杷。简单形象地说,就是给枇杷做了一个“绝育”手术,使之只长果肉,不长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