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转型实践】青海:绿色高地 平台助力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平均海拔4058.4米的青海是地理概念上的高地,俯瞰这个高海拔大省,除了辽阔的戈壁滩、碧绿的大草原和斑斓的盐湖景观,连片的深蓝色光伏板和迎风舞动的白色风机也尽收眼底。这些景观让青海有了一个称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过去几年,青海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截至2022年年底,青海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12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91.3%。在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加的同时,锂电池、光伏组件等相关产业链也在青海陆续落地,成为当地工业领域的“金字招牌”。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青海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推动各行业各领域优先使用清洁能源,推广新型储能、氢能的示范应用,以实现既有产业用能的清洁替代。
作为碳排放大户,工业降碳要从供能和用能两端共同发力,企业自身的流程改造很关键,能源电力的配合也非常重要。为推进工业领域减碳转型,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近年深化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打造更绿色、更智慧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监测平台:让减碳更加容易
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据统计,该省硅矿石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四,锂矿等十一种资源储量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青海以太阳能电池、风能设备制造为重点,拉开了清洁能源产业落地的大幕。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区域强。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已经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2022年,该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超既定目标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9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最高。
“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和谐”是青海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2021年5月,青海省电力碳排放监测分析平台上线。平台由国网青海电力推出,基于“电-碳分析模型”,在发现和研究企业用电数据与碳排放量间关系规律的基础上,测算企业碳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形成企业碳账户指标,以电量监测碳排放量。
平台重点围绕全省8个市州的工业、交通等7大产业开展碳排放量日核算和月分析,精准定位存在高碳排放情况的行业和重点产业。在监测的基础上,平台还为企业“量身定制”减碳服务——通过碳排放监测分析平台,开展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指标监测分析,企业无须加装碳排放数据采集设备,就可以快速建立专属“电碳账户”,参与这项服务的大型企业每家可节约投资百万元。
不仅如此,国网青海电力还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碳排放数据。金融机构将信贷投放与企业碳账户信息挂钩,在贷款利率、额度和期限方面对减碳成效显著的企业实行差异化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向减碳压力大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感知平台:使绿电“来路清晰”
7月20日,第24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正式拉开帷幕,“数据援青”暨大数据产业绿色发展峰会是本届青洽会的系列活动之一,这也是青海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的又一行动。
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是青海当下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今年4月发布的《《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青海提出将创建3个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10万架,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青海拥有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的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气候条件,该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得益于低温环境,大数据中心制冷的用电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二是能源条件。青海水能、光伏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可以为大数据中心等高载能产业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
当下,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已经在青海落地,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这里使用了绿电溯源分析平台,借助平台,园区使用的每一千瓦时电量都能追溯到生产方式、来源电站等信息。
绿电溯源分析平台在2022年4月由国网青海电力推出,其融合了电网数字化建设成效与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可以追溯清洁能源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的精准数据,在线还原全网清洁能源在各环节的占比,实现对数据中心消纳清洁能源总量的精准测算。
除了应用在数据中心,绿电溯源分析平台还有望在工业园区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在位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川工业园区,随着锂电和光伏两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已经建成,这里成为青海省最大的新增电力负荷聚集地区。2022年,园区总用电量达47.7亿千瓦时。在引入绿电态势感知分析平台后,南川工业园区实现了动态分析绿电生产、传输、消纳的全过程数据,高精度的数据帮助园区实现绿电消纳情况的精准分析,也让每一千瓦时绿电使用都有记录、可追溯。
对于企业来说,来路清晰且去向明确的绿电不仅为节能降耗提供了依据,也有望成为其融入绿色产业链的助推力。
当下,“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管理”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必修课”,企业既要通过购买绿色电力等手段实现自身减排,也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供货商提出更高的减排要求。面对产业链共同减排的目标,相关企业都在寻求购买绿电,以求在产业链中脱颖而出。但绿电生产的链条长、环节多,企业购买绿电的数据如何被采信成为难题。借助绿电溯源分析平台,绿电溯源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溯源信息,这相当于让企业获得了一份可靠的“绿电使用认证”,成为其参与绿色产业链的依据。
研发平台:助科技落地应用
过去两年,既可为电源、用户自身提供服务,也可以灵活调整运营模式的共享储能逐渐受到业界认可。从2018年开始,国网青海电力依托电网中枢平台优势,以共享储能为抓手,开始了相关应用研究,2019年,上线运营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平台。在2022年并网运行的20多个百兆瓦级共享储能电站中,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就位于青海。
青海共享储能的成功,体现了科技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作用和价值。近几年,青海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国网青海电力借助“大云物移智链”技术与能源、电网技术深度融合创新。5月,坐落在青海省零碳产业园区内的110千伏晨光变电站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真实设备的精准感知、精准运维、精确决策、精确研判和精确处置。数字技术的助力,帮助变电站的运维工作更加便捷准确,也给园区全天候全时段绿电供应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
技术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一座电站、一个园区,借助“净零碳”闭环管控体系和“全绿电”供应体系,国网青海电力持续打造研发平台,更多绿电技术有望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在推动当地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久前,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作为国内首个支撑服务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的省级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围绕风光储协同主动支撑超高比例新能源直流送出技术、新型磁控电抗器电力电子核心装备研制、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绿氢制储输用及氢电耦合关键技术等方向开展科研攻关,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氢)、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借助平台实现落地。
今年3月,《科技支撑引领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到2030年前,突破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的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在国内具有区域优势的科技创新成果,初步构建协同高效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体系。
对于青海的清洁能源产业来说,打造协同高效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体系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在各类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更多创新的力量将在青海汇聚,并化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