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海棠花未眠
文/马俊江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以小说名世,但他在其散文《花未眠》中的一句话在中国流传颇广:“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其实,《花未眠》并非借花抒情,海棠花也只是个引子,引出的是作家的“静夜思”——“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为了讲清这个道理,川端康成引用了不少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家的说法,如米开朗基罗、雷诺阿、罗丹。但如果要讲清“海棠花未眠”,就要引用中国古圣先贤的诗文了,因为文学艺术讲创造,也讲文化渊源——“海棠花未眠”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说法。
棠,本是果树。《诗经》里称其为“杜”和“甘棠”,今天称之为杜梨。中国文化讲“棠”,最有名的就经是《诗经·国风》里的《甘棠》。诗里说,甘棠树高大又茂盛,不要砍伐啊,因为召公在树下休息过。召公是圣人,甘棠树也成了圣人树。
棠从果树变成花树,是很晚的事。唐代宰相李德裕是个爱花的人,他曾说用“海”命名的花木多来自海外。后世人们讲海棠时,也多说海棠是舶来的洋花。虽然大家都这样说,但恐怕并非事实。唐宋之后,人们从爱果木变成爱花木,于是园艺兴起,好多曾经的果树被改造成了花树。大名鼎鼎的梅,从先秦的梅子树一变而为宋人的梅花树,就是园艺的结果。海棠应该也是这样。因为直到明清,爱花的人还常讲海棠的嫁接方法。清代陈淏子的《花镜》讲海棠时,说的即是“以棠梨嫁接”。棠梨,是《诗经》里甘棠的别名。
花树海棠一出世,跟甘棠一样,也和一个人联系起来,那便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宋代僧人惠洪写过一本书,名为《冷斋夜话》。僧人夜话,谈诗,也谈人间风月。书中有一则笔记,说《太真外传》里有记,唐明皇召见杨玉环,结果杨妃酒醉,高力士让侍儿搀扶着杨妃来见皇上。“妃子醉韵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可唐明皇不仅没生气,还笑着说:“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
这个故事之后,海棠在文化史里成了一棵“睡美人”树。诗人吟咏海棠花,不是说“花眠”,意在说“美人”。写海棠最有名的二位,当属诗人苏东坡和词人李清照。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之中提到的“红妆”——是女儿妆,也是海棠花。李清照赞美海棠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天下称之”的名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卷帘侍女并不关心海棠花的盛衰,也不懂词人对海棠花的牵念深处更多的是一份惜花伤春之情。这个时节,庭院里的海棠应是“绿肥红瘦”了。
不仅作家、诗人吟咏海棠花未眠,以前的小孩子也知道这棵会睡去的花树,《声律启蒙》中有一句:“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
如今,伊人已去,时光中留下了“未眠”的海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