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策划】管理升级,促贯通激活力
文/特约记者 郭玲
打造现代智慧配电网,除了硬实力和“黑科技”,还需要哪些柔性元素?
在5月举行的第三届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上,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波在报告时如此作答:“新型配电系统=技术+管理+文化。”
对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而言,这也绝不仅仅是一轮轮突破式的技术创新,更是一场场持久性的管理变革,需要将目光对准内部,通过内部挖潜,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如何使企业战略目标落地与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有机融合?如何优化体制机制,促进多专业多部门贯通流程业务,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和效率?国网江苏电力的做法是向管理要效益:持续开展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探索完善组织架构,优化业绩考核体系,科学调整业务流程,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动力活力。
管理扁平化, 让业务运转更高效
配电网作为联结主网、用户及各类分布式能源的纽带,犹如人体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将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其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供电质量和用户体验。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江苏省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2146万千瓦。面对分布式新能源飞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江苏电力加快智慧配电网建设步伐,制定“三步走”的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目标,其主要特征为“安全可控、绿色低碳、经济高效、智慧融合”。
目标既定,关键在于执行。健全的管理组织架构是推动战略目标落地的重要“引擎”。国网江苏电力人资部劳动组织处徐旻表示,实施配电网管理架构优化、推进供电服务体系变革是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的重要一环。今年,江苏电力着力优化全省供电服务相关机构设置,在切实提升配电网管理水平和政企用户服务质效上下功夫,推广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供电服务体系。
传统的配电网业务模式,由于服务半径过长、末端业务分散等问题,难以满足高负荷增速和新能源快速发展局势下用户对高可靠性供电的需要。
自2018年起,国网江苏电力先后在南通、苏州、无锡、镇江4家地市供电公司开展现代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试点单位根据管理链条“短”、职责划分“清”、业务组织“融”的组织架构设置要求,综合考虑与属地政府对接和用户规模等因素,组织营销、配电相关专业成立若干区域供电服务中心,统筹负责区域内营配业务实施。
调整后,试点单位实现了营配业务有机融合,用户服务“一口对外”,服务质量、业务运营质效不断提升。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由62.41分钟压降至42.07分钟,故障平均恢复时间同比缩短32.59%;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营配贯通、台区线损治理成效明显,台区线损合格率提升4.19个百分点……
徐旻表示,基层有了专业业务更加扁平、营配更加协同高效的组织架构后,管理链条缩短了,各专业沟通时间和用工投入大大减少,着力打造营配复合型人才,员工素质和工作效率明显提升。今年,江苏电力将总结试点单位经验,全面优化省内供电服务机构设置,持续为配电网精益化管理夯实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安全管控成效,今年6月,国网江苏电力还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原先分散设置的安全督查中心、生产管控中心、基建管控中心、营销管控中心,在省公司层面一体化构建“四合一”的业务管控中心。
业务管控中心打破“分散建设、独自运转”的传统模式,直面风险管控“点多、量大、管控难”的实际,构建了“分工明确、督查协同、管理归口”的风险协同管控模式,共建数字化应用管理平台,贯通跨部门业务信息,推动作业计划等业务数据全量纳入数字监督,实现一线与管理、专业与监督的信息共享共用、互联互通。
激励专项化,让建设进度量化可比
绩效管理是保障企业战略执行、提升效益效率的有力工具。在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发挥考核激励“指挥棒”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
自2022年起,国网江苏电力在征集专业部门建议的基础上,以“战略导向、当期重点、量化可比”为原则,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保供等重点工作优化完善现有业绩考核体系,连续两年实施重大专项考核激励,引导基层单位创先争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持续突破。
今年,国网江苏电力评定的重大专项包括绿色发展新成效、服务质效新水平、电力保供新担当等4项。按照评价标准,该公司每季度对业绩领先的单位,按照三档给予专项奖励,每项获奖单位不超过5家。
8月初,国网江苏电力公布2023年二季度重大专项激励“流动红旗”榜。上半年,国网江苏电力共有12家供电公司上榜,累计获得39项奖励,其中“绿色发展新成效”专项奖励占比超过25%。
国网江苏电力人力资源部绩效考核处陈进美介绍,该公司高度重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相关工作,连续两年将其作为重大激励专项之一,通过2022年“‘四新两高’高质量”和2023年“绿色发展新成效”专项考核,有效引导各单位在相关领域谋在先、干在前。
“绿色发展新成效”专项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政策、技术、机制、重大工程等方面的标志性进展,考评内容由能源接网服务效率、电网规划“一张图”实用化应用率以及项目执行效率效益等三方面组成。其中,能源接网服务效率以及配电网规划一张图实用化应用率指标直接关系到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进度。
重大专项考核激励的鲜明导向,让基层单位找准了攻坚方向,明确了工作重心。在有力的奖惩机制下,上半年,江苏全省可再生能源及保供支撑性接网服务效率、配电网规划“一张图”实用化应用率、配电网项目执行效率效益均达100%,全省分布式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33.2万千瓦,同比增长69.3%。其中,国网盐城供电公司自有建筑设施屋顶光伏建设工作中成效突出,安装率位于全省前列;在配电网规划“一张图”实用化工作中成效显著,应用率并列第一;连续两个季度荣获三档次激励。
结合分布式源荷储资源禀赋和政策条件,国网江苏电力还从主配微协同运行、源网荷储互动、灵活资源调节、配电网新形态等维度出发,选取城市配电网源荷互济示范、虚拟电厂云云互联示范、光储一体构网等10个典型场景,通过揭榜挂帅形式鼓励部分单位先行先试,推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方法和作业方式变革。
随着专业集约协同和业务末端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电力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激发复合型人才成长动力?对此,江苏电力充分考虑复合型岗位的职责要求、任职资格、能力要求等因素,深化能力付薪机制建设,加大对从事融合业务人员的激励。
“能力付薪”机制指的是企业根据员工具备的知识、技能(技术)和经验,支付员工薪酬的工资分配方式。为鼓励能力复合、班组融合,该公司因地制宜,明确取得与班组工作内容相关的两项及以上能力等级(职业资格),并实际从事不同工种工作的职工,最多可享受三项不同工种能力等级的能力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