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9期

【封面策划】绿色平台:让亚运减碳更智慧

发布时间:2023-09-25 作者:

  绿色平台:让亚运减碳更智慧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特约记者   富岑滢   陈震扬   万燕珍 

    

  一个人只要坚持健身,就能保持强健的身体,但前提是要掌握正确且适合的方法,并督促自己执行;此外,还要不断优化健身方案,以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要完成上述行动,无不需要大脑提供的连续且正确的指令。一场“碳中和”赛会的背后,也少不了一个精密而高效的“大脑”。来自“大脑”的减碳指令,可以帮助赛会管理者高效处理海量的能源信息,监测场馆运行产生的能源信息,并给出可行的处理建议。在筹办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杭州2022年第4届亚残运会的过程中,“双碳大脑”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双碳大脑”在20217月于杭州市萧山区上线,它是依托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创建的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利用电力数据来推算碳排放数据,助力推动传统工业区萧山的减碳进程。借助“碳地图、碳足迹、碳管理、碳减排”四大功能,企业在降碳过程中实现了“有数据可看、有量度可依、有进度可循”。 

  从筹备到举办亚运会的过程中,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依托“双碳大脑”平台打造了亚运低碳看板,支撑零碳工程师团队开展精准降碳等工作并派生出可供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碳账户。可以说,“双碳大脑”不仅支撑一场赛会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在推进一座城市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的减碳进程。 

    

  打造亚运低碳看板 

  916日,随着杭州亚运村正式开村,各国参赛者陆续入驻。进入房间后,工作人员会指引他们用手机扫描房间开关旁的二维码,下载“云上亚运村”。通过这个数字系统,“村民”就可以方便地预约亚运村内的吃、住、行。 

  “云上亚运村”由杭州亚运村运行团队推出,是亚运历史上首次对亚运村进行数智管理。通过“云上亚运会”的管理端,工作人员可以快速掌握和响应“村民”提出的各类需求。除了各种预约功能,“云上亚运会”首页还有一个“低碳账户”选项,其中包括“低碳积分”和“碳减排量”等。“村民”选择绿色交通、节水节电、光盘行动、进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都会在此显示,并可以换算为减排量,获得相应积分,用来兑换麦秸秆材质制作的飞盘等礼品。 

  为了准确追溯和计算碳排放量,“云上亚运会”接入了8月中旬上线的“双碳大脑”亚运低碳看板(以下简称“低碳看板”),低碳看板使用了“双碳大脑”的数据资源,打造出绿色场馆、绿色出行、低碳入住三大场景。 

  在对赛会场馆的能耗管理中,低碳看板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办赛理念,赛会场馆原则上“能改不建”,在总共56座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12座,其余44座均为改建场馆。 

  改建充分挖掘了老场馆在能耗优化上的两大潜力,一是在原有场馆上安装新能源发电设施的潜力。根据场馆结构特征和赛事要求,施工方因“馆”制宜地开展场馆资源评估和建设,提升本地清洁能源供给能力;二是节能潜力,通过“供电+能效服务”,对电气设备实行运行安全检测、效率评估和节能化改造,提升场馆电力设备安全和能效利用水平。 

  借助低碳看板,工作人员可以对亚运核心区域场馆的能耗进行精准预测,让减排有迹可溯、有数可查、有据可证。低碳看板还专门开辟“亚运核心区”模块,可以展示出亚运场馆、亚运村等核心场所的全景地图,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经过调研,为每一座场馆建立了减排画像,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实现用能结构、用能水平的分析,全过程测算减排效益。 

                     

  为精准降碳提供支撑                   

  零碳办赛、零碳场馆、零碳交通……近年来,不少国际重大赛会都强调“零碳”理念。在杭州亚运会中,有一批人被称为“零碳工程师”。 

  2021年,两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从事配电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接受杭州亚组委的邀请,正式成为亚运历史上首批零碳工程师。他们的职责是通过构建信息智能化碳排放链路,提升用户能效水平。在亚运会筹办的全过程中,他们会提供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检测、效率评估、节能化改造和场馆智慧用能监测等专业化服务。 

  “双碳大脑”的支撑下,零碳工程师对多个场馆进行了节能改造。例如,他们根据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的环境感知网络,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光照度、人群密度等信息,智能制定柔性用能策略。在场馆日常运行中,零碳工程师也可以通过“双碳大脑”,实时查看场馆各类设备的能耗数据。一旦发现数据异常,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能耗高的设备,并提出降碳方案。 

  完成对亚运会能耗的精准管理只是他们的首个任务。在亚运会结束后,零碳工程师将继续拓展其服务范围——利用“双碳大脑”的数据和技术,结合自身充足的现场经验,开展用电设备能效诊断、绿电交易咨询等服务,将绿色亚运相关节能降碳技术推广至全市工商业用户。 

  当下,零碳工程师队伍已经增加到49人。这个队伍或将延续并持续扩大,作为绿色亚运的成果之一,践行“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理念。根据《关于推行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零碳工程师建设及服务的方案》,零碳工程师团队将以杭州2027年碳达峰为基本导向,把亚运零碳化与后亚运时代碳排放控制进行有机融合,为杭州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提供实践依据和行动指导。 

  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打造零碳工程师的意义就将更为重大——借助一种全新的岗位,让低碳技术从赛会走向城市,在更广阔的场景落地。在与工程师的沟通中,人们也能加深对“双碳”概念和技术的理解和思考。 

    

  助多元主体参与碳市场 

  824日举行的杭州亚运会倒计时30天新闻发布会上,杭州亚组委环境保障部部长、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马利阳介绍,在杭州亚运会的筹备过程中,通过开展绿色场馆建设、绿色能源供应、绿色运营管理、“无废亚运”建设等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了碳排放量。 

  减少排放量并不是杭州亚运会的终极目标,在萧山等地,借助“双碳大脑”衍生的碳账户功能,减少的碳排放有了另一种去向——参与市场。 

  据介绍,碳账户包括初始配额、交易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在本届亚运会中,位于萧山区的亚运场馆就依托“双碳大脑”建立了碳账户。亚组委与电力交易中心完成第一批10座场馆(村)协议签订,预计年交易电量7500万千瓦时,实现亚运场馆全部绿电供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48万吨。这些减排量即被存入碳账户,并参与碳市场交易。 

  对于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来说,建立碳账户、探索碳交易对落实“双碳”目标非常关键。目前,工业增长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而工业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要推动工业领域节能降碳,除了行业自身加快技术革新、提高减排能力,找到适合本地企业的碳交易模式,用市场化手段提高企业的减碳积极性也很重要。此外,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面临重启,就在8月中旬,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开通开户功能。CCER市场开始交易后,更多企业就有机会参与碳市场,并从中获得商机。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浙江省来说,提前探索相应机制和模式,将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打下基础。 

  除了碳交易,开展碳普惠也是“双碳大脑”的衍生功能。在过去几年中,浙江省多个城市已经广泛开展碳普惠行动,推动公众在衣、食、住、行、用等个人生活领域参与碳减排。当下,浙江多地对碳普惠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进入了2.0阶段——用更精准的监测和计量方法,让减碳行动发挥更大作用。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杭州市碳达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要建立居民生活领域“双碳大脑”,打造一批碳普惠应用场景,将“双碳”理念纳入城市治理体系。 

  今年5月,杭州市居民生活领域“双碳大脑”上线,平台主要通过五个维度(碳生活、碳出行、碳金融、碳信用、碳交易)展示全市居民“双碳”活动的各种场景。其中的“碳交易”则通过国家统一的碳排放指标计算和交易方式,将居民所获得的碳排放指标“转移”给本市的生产企业。 

  从工业减碳到亚运会降碳,再从亚运会降碳走向生活领域,“双碳大脑”或将在更丰富的场景之下,面向多元对象衍生出多种功能,为推进“双碳”目标落地提供更精准、更智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