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9期

【思想库】现代煤化工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25 作者:

  现代煤化工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文/王秀江 

    

    

  结合《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实施情况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项目管理、规划布局、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对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质量发展有政策保障 

  《通知》强调要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从严从紧控制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重点是把好项目准入关,此前确定的四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通知》重申以《方案》引导行业有序发展,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新建煤制烯烃、煤制对二甲苯(PX)项目必须经论证通过后方可纳入《方案》,由省级政府核准。《通知》还强调新建项目必须满足要素保障条件,并特别强调不能与发电供热等民生项目争煤。《通知》的发布彰显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明确优先保障民生需求,严格规范项目核准管理,避免项目盲目上马,为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 

  《通知》强调要强化布局、引导发展,进一步强化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规划布局引导,对存量项目要优化升级,对增量项目要集约化发展,并优先选择在要素条件有保障的地区进行布局,严禁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布局。鼓励上大压小,避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通知》明确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强调了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和配套支撑保障条件。这将有助于优化全国石化化工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集约集聚发展,促进高质量项目科学合理落地,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通知》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驱动,凸显科技创新在支撑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鼓励新建项目要承担技术创新升级示范任务,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明确鼓励推动关键技术首批(次)材料、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产业化应用,支持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数字化发展,加快关键技术装备和工控系统自主化进程。 

  《通知》进一步强调了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提出加强能效、水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稳步提升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通知》明确,拟建、在建项目应全面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升级,否则将被强制淘汰退出。《通知》对节水和减污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建项目要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严格落实以水定产,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此外,《通知》还提出要加强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优先依托园区实现集中供热供汽,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等。 

  《通知》强调加强监管、规范发展,严把项目安全、环保准入关口,加强安全环保监管。新建项目需选址在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等级的化工园区,所在省份需完成国务院督查中关于现代煤化工产业整改事项。大型煤化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须配套建设企业专职消防队、工艺处置队、政府专职消防队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和环境应急处置队伍,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通知》强调要强化本质安全和源头污染防控,明确了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安全、环保准入要求,对加快构建安全、绿色、稳定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须坚持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克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不利影响,在产业规模、结构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能耗水耗较大、“三废”排放较高等方面的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能效通知》),将煤制烯烃、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品纳入节能降碳工作范围,这对提升现代煤化工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下一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节能降碳。 

  第一,坚持就高定标,引领行业节能降碳。现行的现代煤化工能效标准,有一部分是在“十二五”期间制定发布的,与当前的行业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较弱,急需根据行业发展阶段、技术装备水平、能耗和碳排放实际情况等进行优化调整。《能效通知》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确定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参考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发展预期、生产装置整体能效水平等,科学划定各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当前现代煤化工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为10%左右,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比例为30%左右。能效水平的科学合理设定,对行业整体节能降碳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第二,坚持分类处置,稳妥推进改造升级。现代煤化工项目投资体量较大、工艺流程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推动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应加强差别指导、分类处置,妥善处理好存量、在建和拟建项目的关系,确保现代煤化工企业生产供给总体平稳。《能效通知》从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要求拟建、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并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对于存量项目,将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分步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限制其用能。分类处置方式体现了有保有压、奖优惩劣的工作导向,有利于倒逼能效水平较低的企业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步伐。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先进技术应用。为引导现代煤化工企业进一步节能降碳,需要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用合作,聚焦挥发性有机物高效治理、油灰渣综合利用处置,以及盐废水阶梯式循环利用、资源化深度处理及零排放处置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同时可利用现代煤化工装置碳排放源集中、排放浓度高的特点,促进二氧化碳制大宗化学品研发和工业示范。《能效通知》提出要严格能效标准,限制落后工艺用能,鼓励企业向能效标杆水平靠拢,有针对性、适宜性地开展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有助于加快带动提升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第四,坚持综合施策,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路径、丰富石化原料供给、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的角度,科学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具有战略意义。推动现代煤化工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实际,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应推动有关部门向行业节能减碳效果显著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积极落实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助推企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工作中要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避免限煤、限电“一刀切”管理和“运动式”减碳,确保生产供给平稳运行。 

    

  “近零排放”得到认可 

  众所周知,煤化工行业的难点在于废水处理后留下的高浓盐废水。在环保要求愈来愈严格的今天,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已经关系到煤化工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多年来,我们在与专家论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近零排放”的概念。在废水利用方面,创新了多项水处理技术,使经过处理后的80%的废水达到回用的标准,剩下的20%含有高浓盐的废水,可对其进行结晶化处理,或者将其排入蒸发塘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样就实现了污水不对外排放。在废气排放方面,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对于固体废弃物,可以制成建材产品等。目前,这个“近零排放”的标准也得到了环保专家和企业的认可。 

  环保高标准的制定本身就是要淘汰一批产能低、污染重的企业,从而倒逼企业走绿色生态环保之路。目前的污水排放标准企业是可以达到的,只是付出的代价会大一些,这与企业减少成本、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是矛盾的。但是环保治污的高压态势成为常态,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企业只能选择退出。所以企业必须加大在环保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我国的煤化工企业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而这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基本上没有纳污水体,这就要求煤化工项目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后进入蒸发塘,如果没有蒸发塘,则只能进行浓缩结晶化处理。 

  现代煤化工是个新兴产业,我国的现代煤化工技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在每年的煤化工国际发展展览会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前来参观考察我国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是富煤的国家,现代煤化工符合煤炭消费革命的发展方向。2022年,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原料煤转化量约为3.5亿吨标煤,约占煤炭消费量的11%,已经成为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二氧化碳排放、水资源短缺、终端产品雷同和环境治理四大挑战。同时,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大多数项目还处在示范阶段,期待国家在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上给予阶段性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我国的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