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0期

【低碳转型实践】守护黑土 筑牢粮仓

发布时间:2023-11-06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张越月   特约记者  王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9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今年秋收,“北大仓”黑龙江就扛起了保证粮食稳产的“硬担当”——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消息,虽然局部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但黑龙江绝大部分地区粮食作物的长势好于常年,可做到“以丰补歉”,有望实现“二十连丰”。 

  “二十连丰”既离不开黑龙江多地积极抗灾减损的努力,也得益于近年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落实。在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哈尔滨,当地一方面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黑土地产出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智能化耕种模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过去几年中,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加强农网改造、推进电能替代,助力黑土地打造绿色、高效且智能的“大国粮仓”。 

    

  藏粮于地,助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藏粮于地,即通过改善耕作方式、土壤结构和质量,实现“向土地要产量”的目标。过去几年中,哈尔滨大力推进耕地治理,打造了以“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为特点的高标准农田。 

  “集中连片”是高标准农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经过改造,原有的小块耕地被整合成大块连片的耕地,道路沟渠被平整疏通——这都为无人作业的标准化和精准化奠定了基础。以水稻田为例,机器在面积更大的水塘中进行插秧作业,掉转、补苗等手动插秧时出现的动作都会减少,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农田配套建设也在升级。在哈尔滨打造“集中连片”农田的过程中,一批与生产、监测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同步升级,电力设施就是其中一类。 

  在耕地面积增加后,大型智能农机对电力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此,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围绕农业基础设施的实际需求,积极推动当地农网改造升级。以五常市为例,自2019年以来,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在当地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先后开展66千伏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以及220千伏变电改造工程,为高标准农田的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22年年底,哈尔滨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333平方千米,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0%以上,“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成为农田粮食产量提高的基础。 

  人们提到北大荒的黑土地时,经常用“插根筷子都能发芽”来形容它的肥沃。但在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使用,黑土地出现了“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为此,哈尔滨近年来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综合措施,努力提升耕地质量。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共有呼兰、阿城、方正、宾县、巴彦、双城、尚志、五常等8个典型黑土区,总面积达1.53万平方千米,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6%,占全省黑土耕地面积的14.7%。随着土地治理水平的提高,黑土地土壤有机质下降、耕作层变薄的趋势得到逆转。 

  在保护黑土地的各种举措中,“油改电”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周边生态环境和水体。五常市在2018年后陆续改柴油灌溉为电力灌溉,这种绿色灌溉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灌溉成本,也提高了灌溉效率。五常市的黑土层平均厚度为200厘米,远高于黑龙江省黑土层平均厚度的20~30厘米,每到春耕春灌期,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会针对电力灌溉水泵进行专项保障。一旦水泵出现故障,供电公司员工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问题,让水泵恢复正常运行。 

  20228月,旨在保护黑土地资源、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黑土地保护法不仅对黑土地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对土地周边生态环境做出了规范,即“国家鼓励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防止黑土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改善和修复农田生态环境”。在供电公司的推动下,“油改电”应用范围还在持续扩大,并成为哈尔滨落实黑土地保护法的关键一环。 

    

  藏粮于技,支撑现代化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以哈尔滨市为例,根据《2022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56.3%,而五年前,这个数据还是48.6%。同时,2022年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达26%,达到了近四年来的新高。 

  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实现更高效的产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哈尔滨提升农产品种植的技术含量,以提高作业效率、解放劳动力,同时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202212月发布的《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要落实“藏粮于技”,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当下的哈尔滨,“手把青秧插满田”已经被机械作业所取代,自动作业和精细管理助力农业升级,电力则为智能化耕种保驾护航。 

  今年4月,哈尔滨双城区启动全省农机化春耕生产系列现场培训活动,以推广玉米春耕机械化整地、大垄密植技术模式及高性能播种机械应用。在这次“智能化”春耕作业实验中,除了北斗导航复合播种机、除草机器人,高速智能电驱播种机也大显身手——采用电动播种器,可以做到定量精准播种,让种子播撒更均匀,苗齐苗壮,也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传统的播种机相比,高速智能电驱播种机传动系统相对简单、不易损坏,故障率大大降低,减少了农民在维修保养方面的支出。 

  电力在旱地提高了播种效率,在水田则提高了育苗的质量。育苗质量直接关系到水稻产量,为了提升育苗水平,哈尔滨市多家农业公司纷纷引入了自动化育苗技术。在五常市的一家米业公司,可以24小时运转的生产线在添加营养土、浇水、播种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运行,以精准控制播种量、保障水稻生长质量。育苗对环境要求较高,只有稳定的电力,才能帮助智能育秧车间保持合适的温湿度,并让催芽、育苗等环节可控。为此,国网五常市供电公司定期安排员工上门,对车间配电线路、电机等设备开展全面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用电安全隐患。 

  在水稻长成并完成收割后,脱粒烘干是接下来的环节,也是确保“颗粒归仓”的关键一步。与传统的烘干方式相比,哈尔滨农业公司近年都采用了电烘干方式,这种方式不仅缩短了烘干时间,烘出稻米的品质更高、储存时间也更长。在每年稻米烘干作业开始之前,当地供电公司都会组织工作人员进入企业,对稻米烘干机、筛选机等用电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对企业的配电线路进行全面检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多台烘干机可以同时作业,以提高工作效率。 

  除了助力日常粮食生产,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还在抗击自然灾害、保障粮食产量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夏天洪灾发生后,该公司迅速了解受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用电负荷变化情况,为受灾企业提供设备调试及故障检查等应急服务,帮助企业消除灾后用电安全隐患。 

  从春耕、夏耘、秋收到冬藏,电力的支撑已经贯穿哈尔滨市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