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0期

【封面策划】共建“一带一路”,共筑绿色底色——《能源评论》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3-11-06 作者:

     /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田慧芳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 

  徐建山 /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单葆国 /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孙晓辉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主任科员 

     /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樊占峰 /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何大勇 / 国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战略信息部主任 

     /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中心副总经理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如何提高东道国对我国的认可度、信任度? 

    

  胡迟:能源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从实际案例来看,仅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可能不够,更重要的是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在开展能源合作时,确实不能单从经济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要“站得更高”,通盘考虑社会效益、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徐建山:与某些西方国家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夺取资源国的资源权力、消费国的市场权力、过境国的通道权力不同,我们通过能源合作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努力建立“朋友圈”,与东道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差异化战略,走好这条差异化发展之路,才能提高“一带一路”合作的质量。 

    

  单葆国:第一,要增强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得有,技术好,服务也要到位。第二,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现在我们遵循的很多规则、标准都是国内制定的,要真正按照国际标准来开展合作。第三,为了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要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 

    

  马莉:我国应坚持“一个态度”和“四个机制”。“一个态度”即“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能源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只顾自己盈利。“四个机制”分别是技术交流合作机制、融资创新机制、安全预警机制和国际新闻传播机制。技术交流合作机制可以让其他国家了解到我国的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增加合作的可能性;融资创新机制可以减少我国在投标等活动中所受的制约;安全预警机制可以帮助我国在触发种种风险前安全退出;国际新闻传播机制能把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传播出去,提高他国人民的接受度。 

    

  李琳:一些国家的企业对能源合作可能存在戒备心理,但又有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需求。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免费为其做方案、建立生产线,从而获得认可和信任。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能为我国企业在当地实现本土化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通过当地媒体进行宣传,融入当地生活。 

    

    

           目前的合作机制中,哪些方面有待加强? 

    

  田慧芳:目前已有很多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这些合作机制正在向可再生、低碳等领域倾斜,推动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首先,我们应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从顶层设计入手,引导合作机制向绿色方向发展,建立更专业的对话机制。其次,多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其运用到“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更大范围的认可,对能源行业“走出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金融机构需进行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创新。最后,无论通过双边还是多边、区域性还是国际性平台,都要落实到共同合作的项目和数据上,这是合作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列出投资清单、建立项目库和数据库等都是必要措施,有利于将来的风险管理。 

    

  孙晓辉:由于海外项目合作地区的发达程度不同,对中国电力标准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中国标准“走出去”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重视在海外工程中采用中国标准;二是加强宣传中国标准,提高中国标准知名度;三是开展中外标准对比,以便于在海外工程中实施相应标准;四是推动中国电力标准国际化,争夺电力国际标准制定的制高点。 

    

  徐建山:一方面,需把能源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涉及国家利益、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合作项目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合作项目,对于二者应有不同的考核指标。战略合作项目往往难以赢利,有国家保障,往往更容易推进。另一方面,在能源合作中,一些国际协定是基于过去的背景和环境签订的,已不适用于现在。企业应积极向国家反映情况,推动更新改进相关条款,国家也应努力协调,通过国际谈判等方式减轻企业所受阻力。 

    

  樊占峰: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央企和央企之间、央企和民企之间是否有各自对应的合作机制?机制出台后如何尽快实施? 

    

    

    

           变局之下,我国能源行业有哪些发展机会?应如何把握? 

    

  樊占峰:国际局势变动往往促进能源行业发生改变。欧洲的天然气危机,使多国的能源行业和电力行业积极创新,探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提供可持续的能源。我国为欧洲多国供应了可观的光伏组件、储能装备。如今,在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业,我国已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技术和管理能力渐渐受到国际认可。 

    

  何大勇:近年来,国际社会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之能源危机导致电价上涨,各国新能源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对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说,这也是很好的“走出去”契机。同时,ESG理念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逐步将ESG因子纳入其评估体系中,我国政府也正在大力推动ESG标准和体系的建设,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必将融入ESG体系。 

    

  徐建山:要把握发展机会,最重要的是把控风险。大的合作项目必须考虑地缘政治风险;在进行新能源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合作方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政策环境。 

    

  单葆国:首先,合作中要多作换位思考,除了自己规避风险,还要考虑会不会给合作方带来风险,怎样降低合作方的风险,这样才能真正让对方乐于跟我们合作。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对外能源合作的空间。有实力、按照规则办事、有良好的服务价值观,具备这些要素,企业才能成为国际上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品牌。传统的国外名牌企业都在国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练,我们要打造国际性“百年老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上述观点来自于本刊与国网能源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35次《能源评论》学术沙龙,由本刊记者冯睿哲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