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0期

【封面策划】“一带一路”十周年 能源国际合作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3-11-06 作者: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本刊记者   王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累累硕果,成效惠及世界。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务实合作,促进能源领域共同繁荣,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站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一大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重大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双碳”目标推进正处在关键阶段,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全面协同融合发展备受关注。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继续扩大能源国际合作,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 

  人类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绿色的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及全球合作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话语。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厘清趋势、凝聚共识、明确原则。日前,在本刊与国网能源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35次学术沙龙上,专家们表示: 

  十年共建所助推的能源大流通格局、多维度合力,已是浪潮奔涌,不可阻挡。站在新的十年起点再出发,能源国际合作将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加普惠与共享、更加绿色与低碳,为走向繁荣之路打开新的机遇之门。 

  共建“一带一路”,扩大能源合作是必选项。共建国家数亿千瓦的风、光发电资源将带来远超万亿元的投资需求,推动加速形成能源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发展的基础、工业体系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将让能源国际合作越发走深走实。 

  推动能源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将为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促进全球能源变革创造有利条件。绘就共建“一带一路”这幅“工笔画”,绿色是底色,功夫在细节,要立骨着色、笔触多元,也要合力制胜、精耕细作,方能共筑绿色底色,共创美好未来。 

  “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能源国际合作是其重要内容。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各方积极携手,持续加强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 

  在亚洲,阿曼益贝利光伏发电项目是该国目前最大的光伏项目和“一带一路”国家重点项目,每年可供应近1600兆瓦时清洁电能,减少碳排放34万吨。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是首个采用中国资金、标准、技术、设备、运维的国际风电EPC工程,持续助力当地的低碳转型。 

  在南美洲,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在输送清洁水电的同时,还为当地提供了2.5万个就业岗位,有力带动巴西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中巴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实践。 

  在欧洲,中国众多电池企业到匈牙利投资设厂,使得该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生产国。 

  ……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为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方案,为增进共建国家人民幸福感作出了新贡献。 

    

  十年共建,能源领域“五通”成果斐然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一是政策沟通持续深化,有效凝聚更广泛能源合作共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大,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这些“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能源是重要合作内容。目前,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达到33个,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成员国数量最多、活动最为丰富、成果最为务实的高质量合作新平台。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先后共同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5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 

  二是设施联通深入推进,有力促进更务实能源互利合作。在油气领域,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先后共同建成投产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跨境油气管道,建立形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等五大油气合作区。在电力领域,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开展电力互联互通项目,中国企业还积极“走出去”,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电力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贸易畅通不断深化,有力保障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国家能源产品进口稳步增长,进口增速达到18.8%。能源资源贸易量稳中有升,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器”。 

  四是资金融通深化拓展,为能源合作不断提供新动能。中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多元化业务联动优势,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投资、结算、保险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丝路基金围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在共建国家积极布局一系列油气资源、电力、新能源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五是民心相通持续深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能源力量。十年来,中国企业根据共建国家自身国情和资源禀赋展开能源合作,建设实施了一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能源项目,为东道国提供了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相关国家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为有效缓解相关国家电力短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能源合作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共建国家人民。 

    

  十年共赢,能源国际合作呈现五大趋势 

  十年来,一大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在深刻改变着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参与沙龙的多位专家讨论认为,能源国际合作呈现如下趋势: 

  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包括中国电建、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能建等在内的80余家中央企业已承担项目超3400 个,基本覆盖“一带一路”主要国家。民营企业成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其通过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研发和销售机构等直接投资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海外投资模式不断深化,从单一产业投资延伸到全产业链条、产业园区甚至是循环产业园区,未来的投资有可能是基于全产业链甚至碳循环产业周期的模式。相关项目既包括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大项目,也有“小而美”的项目,涉及资源开采输送、工程建设运维、装备制造贸易等。 

  绿色能源成为主流。中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能源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化石能源。2022年,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签约合计206.7亿美元,占电力工程签约额的比例达56.7%。目前,中国同有关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同3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起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绿色产能及装备制造合作,建立绿色金融和绿色贸易体系。 

  合力发展走向成熟。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电力合作的方式从过去的力量分散、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出海模式。行业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合作不断深化,总承包企业、设计咨询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初步构建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行业生态圈,未来不是借船出海、造船出海的时代,需要整个生态链、产业链合力走出去;需要产金结合,扩展合作内容;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举,推进转型升级。 

  标准话语权越来越强。一方面,标准已经超越了技术,成为国家竞争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电力技术标准随着工程项目落地海外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体,正在以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为抓手,积极开展国际标准合作。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成为中国电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典范,截至20239月,其主导立项IEC标准99项,ISO标准7项,ITU标准22项,引领电力行业发展。 

  风险防控越发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一些国家提出带有明显竞争色彩的计划或方案,如美国提出“重建更好世界”倡议、“印太经济框架”,欧盟推出“全球门户”计划,公开实施“脱钩断链”行动,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在能源领域,欧盟“全球门户”基建项目自202112月启动以来,投资了南非的煤电改造和喀麦隆的水电站建设,与印尼、越南也建立起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将越南境内的水电站建设和离岸风电建设列为其旗舰项目。同时,美国“长臂管辖”手段使得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所谓的安全审查难度加大。 

    

  共创未来,抓机遇促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客观而言,中国能源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走出去”的时间尚短,在技术、管理甚至是风险识别能力、预判能力上尚存差距。参与沙龙的多位专家表示,在深入推进与重点能源资源国互利合作、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能源绿色低碳合作的进程中,需要从战略层面明确,加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旨在共同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能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责任和担当就是和东道国一起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用绿色清洁能源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从分布区域看,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制定细分策略尤为重要。 

  已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拉美地区值得关注。近年来,以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为代表的深度合作广受赞誉,而中国风电企业也在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相继落户,助力当地节能减排和绿色城市建设。 

  曾经的“初级产品出口地”也在谋求转型。在926日举行的2023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作总监程志强表示,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及其关键矿产资源,与中国在能源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设备制造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叠加,将迸发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项目规模看,需考虑做到大小兼顾。从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的实践来看,电工装备出口配套的“小而美”项目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但缺乏相关金融政策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田慧芳认为,此类项目相对盈利效果较好,又有国际影响力,具备较高的示范性,可考虑与中非基金等金融机构合作推进。 

  从业务模式看,在海外拓展与能源低碳转型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业务应成为重点方向。专家表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布局新能源业务,可以避免关键矿产“卡脖子”问题,协助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安全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推动中国标准实现国际化,通过参与组建区域性、国际化标准组织,力争在国际标准组织中谋求更多的作为。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单葆国建议,把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作为“走出去”的关键,推动优势技术向标准转化,加快形成“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设”全链条“走出去”的格局,加强发电、电网、工程、装备、金融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避免无序竞争。 

  从能源治理层面看,应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专家建议:进一步丰富能源领域的“中国倡议”,在各类多边国际组织中切实提升国际议题设置权,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能源故事”,广泛传播“中国倡议”的价值;进一步构建全球能源合作平台网络,扩大我国在世界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参与度;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对外合作联合体,打通能源转型从理念到行动的通路,进一步夯实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务实形象和实干精神。 

  从品牌层面看,应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让“走出去”的品牌成为国际上可信赖、可依靠的品牌,把企业品牌打造成“百年老店”。这需要企业用学习的心态、合作的心态去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开放合作,也需要我国的传播体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有所作为。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莉认为,把中国能源企业的做法以一种共建国家社会和民众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可以避免说不出、讲不好、传不开的窘境。 

  从风控层面看,应增强境外项目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好“走出去”前的风险综合评估,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就尤为重要。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建山表示,油气、关键矿产资源项目与贸易合作项目相比,开发难度截然不同,前者面临更多是系统性政治风险,后者重点要防范好市场经营风险,因此需要分类建立相关机制。在具体项目推进时,应考虑各国和地区的发展差异,既要坚持绿色发展,又要平衡经济效益,结合东道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策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丛威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