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1期

【卷首语】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深度的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

  /杜祥琬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挑战:一方面,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另一方面,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明显短于发达国家的50~70年。这意味着,我们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度要更大,任务更为艰巨。 

  在碳达峰阶段,应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的原则,鼓励处于能源消费平台期和可再生能源富集的地区尽早达峰,在此基础上,持续采取降碳、脱碳、移碳措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全面碳中和。为此,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发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碳中和。 

  其一,产业结构应进一步优化升级,以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为此,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其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一是节能提效,推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碳排放下降。二是调整结构,推动能源结构逐步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很丰厚。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继去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煤电装机容量后,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发电装机总容量的一半,达到51.6%。为此,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安全稳妥地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要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实现存量煤电安全有序清洁利用,平稳过渡到存量替代阶段;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消纳新能源,发展各种商业化的储能技术。 

  其三,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推动各领域碳排放有序达峰。工业领域有望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交通领域通过燃料替代、电气化、能效提升、结构优化,可在2030~2035年间实现碳达峰,建筑领域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其四,要统筹好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值得关注,例如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煤气化利用、可控核聚变、绿氢、高效太阳能电池、可再生合成燃料、基于液态阳光的绿色甲醇、“光储直柔”建筑以及农村光伏能源系统等。 

  其五,要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同时完善碳交易制度。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数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这离不开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在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地进行,既要避免简单化的“一刀切”措施,也要防止转型不力、无效投资的问题。总之,要先立后破,科学推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碳中和 50 人论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