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1期

【悦读】漆之美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

  /马俊江 

  油漆,今人说来,是工厂里人工生产出的化工涂料。但从字源来讲,油和漆本来都是大自然的赠予,来自两种树:油桐树和漆树。 

  漆树的漆,汉代以前写作“桼”。汉字象形,“桼”字上面是树,当中的一撇一捺是在树皮上割出的两道口子,树上流出的木汁便成了——桼。而“漆”字,原取自于一条河的名字——陕西的漆水。漆水之所以叫漆水,也是因为岸边多漆树。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很少能见到漆树,但因漆树而生出的字和词,还经常被我们使用着,比如“七”。在甲骨文中,漆树的写法是“十”,取自刀在漆树皮上划痕的形状。后来,“十”演化成了“七”,其大写的“柒”也还保留着这棵树最原始的意象:树、划痕和汁液。 

  漆,从树上的划痕中流出,最初是乳白色的,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琥珀色,最终氧化成黑色。“漆黑”一词正是来源于此。漆黑不仅是黑,还是如墨玉一样闪着光泽的、美好的黑。所以,古人也常用它来形容人的眼睛之美。《世说新语》有记,王羲之看见美男子杜弘治,赞叹道:“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元代诗人萨都剌《燕姬曲》赞美青春女子:“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漆具有黏性,汉语中也因此有了一个形容情感亲密的成语——如胶似漆。当然,今天这个成语多指儿女情长,但在古时候,朋友情感的亲密无间,也可以用胶与漆来形容。杜甫有诗:“天下朋友皆胶漆。” 

  古时候,漆树和桑树一样,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树,人的衣食住行皆离不开这两种树。桑树可以养蚕,蚕丝制衣,所以桑树占了一个“衣”。而“食住行”都离不开漆树:餐具、舟车、住房,都需要漆。给器物刷漆,一是实用目的,为加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髹漆木碗,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如果没有漆,木碗早就消失在大地里了吧。二是审美目的,发展出了漆艺,有了漆器之美。日本的大西长利自称“漆人”,也是个漆文化的学者,在《漆:亚洲的血液》中赞美漆文化孕育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浪漫”。对河姆渡那只髹漆木碗,他更是赞不绝口,说它“温润而闲适,能让人感觉到河姆渡人与今天的我们某种熟悉的相通之处”。 

中国漆艺发达,可惜关于漆艺的书,只流传下来一本《髹饰录》,作者是明代有名的漆匠黄成。髹饰的“髹”,音同“休”,但它最初写作“髤”,字下半部分的指的就是漆树,上面则是刷子,说的是用刷子刷漆。饰字里有一个“巾”,意思是用布擦拭,也是漆艺的一个环节。髹饰,现在专门用来说漆艺,成了一个专业术语。我们常用的“修饰”即是由古老的“髹饰”演变而的,来源于人们制作漆器产品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