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1期

【能源地理】东北:筑基石之固谋长远之势

发布时间:2023-11-15 作者:

  文/本刊记者 王若溪   特约记者 王生龙 马超 

  火热的秋收已接近尾声,辽阔东北大地仓满廪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北是全国最早步入工业化的“共和国长子”,是肥沃黑土上的“中华粮仓”,是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是白山黑水间的无限风光,也是正在破解发展难题的老工业基地。 

  一个个称谓,彰显出东北对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东北振兴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论证和建设新型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以优势视角谋长远之势,东北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而从能源资源禀赋来看,这里煤炭、石油矿藏丰富,风能、光能资源富集,在“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全面振兴东北的重要支撑。     

 

    互联互通,一体协同 

  在大众眼中,东北地区文化个性突出,地域色彩鲜明,不光存在感强,一体感也很强。 

  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汇之地的赤峰,东邻辽宁省朝阳市,南接河北省承德市。赤峰地处温带向寒温带的过渡地域,又是内蒙古高原、冀北丘陵和辽宁平原的交界处,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川地、平地交错分布,植被类型繁多,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蒙东地区也是联系东北辽吉黑三省与广大的内蒙古地区的纽带;与俄罗斯、蒙古国共享漫长的边境线,是东北经济区通往俄罗斯、蒙古国及欧洲的通道,对于拓宽东北经济区对外开放渠道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7年,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将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五盟市同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三省一并划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 

  秋季的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褪去碧绿,披上金黄。一座座铁塔静静伫立于广袤的原野之上,崭新的电力线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巴林—奈曼(金沙)—阜新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巴奈阜工程”)是东北地区近七年来的第一个跨省份电网工程,也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东北分部近年来投资最大的单体电网工程。 

  “巴奈阜工程投运后,蒙东与辽宁电网交流联络线路由8回提升至10回,蒙东电网与东北电网骨干网架的联系加强,将进一步增强辽宁负荷中心的供电能力与可靠性,提高蒙东地区电网外送能力,内蒙古每年可向东北地区新增送电100亿千瓦时,相当于4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国网东北分部发展规划部项目前期处处长刘少午介绍。 

  以电网的物理连接为基础,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其优势特点,积极推动东北振兴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接。覆盖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电网以及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兴安盟“三市一盟”的东北电网,是我国最早的跨省电网,由国网东北分部承担东北区域内骨干电网发展规划、投资建设、调控运行等方面主体责任。在更大范围内,东北电网还通过扎鲁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高岭直流背靠背工程加强与华北电网互联,增强对华北地区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新能源跨区消纳水平,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在国际范畴,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国接壤,与日韩相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能源合作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而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 

  山河相连,电网互联,东北电网通过黑河直流背靠背工程与俄罗斯远东电网相联。黑河直流项目由中俄双方联合运营,成为落实中俄两国相关协议、不断深化电力合作、加强调控技术交流的载体。 

  视线向东南移,来到中朝两国界河——鸭绿江上。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鸭绿江,全长约800千米,流经我国吉林、辽宁两省,注入黄海;流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支流众多,最大高差为2440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52.3亿立方米;流域内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在鸭绿江上,东北电网与朝鲜共同开发水利资源接近70年,“小而强”的界河水电太平湾发电厂就是东北电网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拓展面向东北亚业务的典范。太平湾发电厂不仅承担着电力供应的重要责任,还在辽宁省丹东市和朝鲜沿江城市的供水、防洪、灌溉和防止海水倒灌等方面作出贡献。 

  10月中旬,东北地区汛期已过,太平湾水电站2号机组进入检修期。在老旧水电设施改造方面向其他水电场站“取经”,利用库区滩涂开展光伏发电,吸收引进国内和国际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状态感知技术……太平湾发电厂厂长汤志军打算利用这段时间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水电场站在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和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 

  发力“风光火核储”  

  驱车行驶在东北大地上,不时与运载着巨大风机叶片的卡车擦肩而过;远山之上,错落有致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 

  东北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地锚定绿色电力,加快建设多元一体的大型能源基地。在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所在的白城和松原地区,可以看到壮观的“风电森林”和“光伏海洋”。“十四五”末,这里的“风光”发电装机容量有望突破3000万千瓦。建有全国首个地市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内蒙古赤峰,如今正加快建设蒙东地区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黑龙江省也在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哈尔滨、绥化综合能源基地和齐齐哈尔、大庆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以及省内东部煤炭城市、佳木斯、牡丹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基地的建设。 

  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难预测性,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后,电网调峰、调频的压力也相应加大。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有效支撑电力系统大规模消纳新能源,抽水蓄能电站和火电灵活性改造也在加紧推进。 

  “抽水蓄能和新能源是一对天生的好搭档。”东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运行处副处长赵海吉形容。目前,东北地区共有4座在运的抽水蓄能电站,分别是辽宁蒲石河、黑龙江牡丹江、吉林敦化和白山抽水蓄能电站,总容量410万千瓦。吉林蛟河、辽宁庄河、黑龙江尚志等7个在建抽水蓄能电站的总容量为920万千瓦。

 

  灵活性改造的火电成为助力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调峰资源。对于东北这样的老工业区,火电的灵活性改造任务更加迫切和繁重。目前,东北三省针对火电灵活性改造相继出台政策规划,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10月16日,内蒙古大板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号火电机组开始进行深度调峰改造。“近年来,我们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平均每年与电网企业结算费用7000多万元。”该公司执行董事杨占海介绍,“目前,我们因灵活性改造获取的44万千瓦容量风电项目正准备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风电就地转化消纳。” 

  在能源转型脚步加快的今天,核电作为一种高效、稳定的清洁能源,备受关注。在渤海辽东湾东侧,坐落着东北地区第一座、全国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截至9月底,总装机容量超671万千瓦的红沿河核电站6台机组商运上网电量累计达到2747亿千瓦时,充分发挥了能源保供“压舱石”的作用。未来,红沿河核电站还将在优化辽宁及东北电网的电源结构、缓解工业环保压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成长和发展等方面持续出力。 

  截至9月底,在东北电网各类电源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已经超过45%,其中风电装机占比26.14%,光伏发电装机占比11.32%,水电装机占比6.07%,核电装机占比3.32%。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有草原,东临界江。辽阔的东北大地上,“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正逐步形成,新型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正加快建设,清洁可靠的电能正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