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应对能源转型挑战,共谋亚太绿色发展
文/本刊记者 冯睿哲
10月17~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总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成就,并提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合作。
10月20~22日,第24届东亚及西太平洋电力工业协会大会(以下简称“亚太电协大会”)在福建厦门举办。本次亚太电协大会的召开适逢其时,对于推动亚太地区能源转型合作、电力系统发展和绿色技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继2004年第15届亚太电协大会在上海落幕以来,亚太各国电力行业代表再次齐聚中国。亚太电协目前拥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6家成员单位,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力行业国际组织。本届亚太电协大会以“绿色低碳,电亮未来”为主题,围绕能源转型、区域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探索亚太地区能源电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亚太地区的新一轮能源革命
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亚太地区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6%,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约三分之二的贡献。
由于人口多、产业密集,亚太地区也成为未来全球能源电力发展的主要市场。过去20年,亚太地区的电力需求增长了200%。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2030年前,亚太地区用电量年均增速为4.9%左右,是全球电力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区之一。在较长时间内,亚太地区都将面临能源需求增长旺盛、能源资源及基础设施不平衡等问题。
正因如此,能源转型对亚太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栗宝卿认为,亚太地区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偏高,人均能源消费较低,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净零排放目标面临严峻挑战,不过亚太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厚,开发潜力巨大,有望实现更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加速推进亚太地区新一轮能源革命?
亚太电协主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提出,亚太地区应当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广域化、能源创新融合化、能源业态数智化,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我国持续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多元、快速、规模、效益和科学发展,推进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海上大型风光基地开发,大力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持续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和CCUS等降碳技术的应用。如今,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已经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预计在2035年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会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力来源。
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也纷纷推行能源转型计划,但由于各国能源资源禀赋不同,转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可再生能源富集区与用电负荷区不匹配,是印度尼西亚转变能源结构的一大难题。为此,印度尼西亚在强化已有电网、扩大智能电网应用场景的同时,积极开发建设大型输电网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2021年,印度尼西亚提出要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达尔玛万·普拉索乔在本届亚太电协大会上表示:“能源转型正进入一个蕴含着巨大机遇的关键阶段,需要克服战略、技术创新、绿色融资、共同投资等重重挑战。”
地理条件限制了新加坡对可再生能源的选择。现在新加坡的电力主要来自天然气,但新加坡政府计划通过铺设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等措施,在2030年将太阳能发电能力提高至2000兆瓦以上,预计满足3%的电力需求。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新加坡政府制定了“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希望从绿色交通、低能耗建筑、区域供冷和太阳能等项目入手,实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
据新加坡能源集团新能源电网公司总裁邱秀金介绍,2021年,全球总体脱碳率为0.5%,而亚太地区平均脱碳率为1.2%,亚太各国正在将实现净零排放的雄心化为行动。
菲律宾高度依赖煤电,2022年的数据显示,其煤电的装机容量和实际发电量占比分别为44%和58%。为了进一步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会,菲律宾政府扩大可再生能源项目规模,加强节能措施,为新兴能源技术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将信息和通信技术纳入能源链,增强能源韧性。
目前,菲律宾已经实现国内统一的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至其最南端的岛屿,通过菲律宾国家电网的互联互通项目,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同时更好地推行政府在零售竞争、开放接入、绿色能源竞价上网及可再生能源市场等方面的举措。另外,菲律宾政府大力扶持储能系统、海洋潮汐能、垃圾发电等项目的研发,还推出了全面的路线图、建设充电站以助力电动车产业发展。
加强绿色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历史性成就,成果惠及150多个国家,开拓出一条通往共同发展的合作之路、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合作”同样是本届亚太电协大会的高频词。来自国际组织、亚太各国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期待找到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探索绿色发展。
尼泊尔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目前有5000兆瓦的水电项目正在建设中。尼泊尔政府希望,2035年,其水电总装机容量能达到28500兆瓦,其中15000兆瓦将用于出口。
这意味着尼泊尔在水电开发及输配电线路建设上将有大量的资金需求。本届亚太电协大会上,尼泊尔电力局副总经理德哈余·库玛·史莱莎号召亚太电协其他成员国投资尼泊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并与尼泊尔合作建立更多互联互通的输电系统。
德哈余·库玛·史莱莎说:“我们已经与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现在中尼电网联网项目处于前期阶段。中国和尼泊尔有长久的良好关系,这种合作可以扩展到不同领域,中国还对尼泊尔的氢气行业进行了大力投资。”
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深入,我国一大批能源电力企业带头走出去,投身跨国、跨区域、跨洲际的绿色能源建设。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过去10年,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支持特高压输电、水电等一大批能源转型项目建成落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我国与坦桑尼亚合作建设的朱利诺水电站位于坦桑尼亚鲁菲吉河下游,项目共装设9台单机容量为235兆瓦的立式混流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115兆瓦,是坦桑尼亚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目前一次性出口容量最大的水电项目。
柬埔寨现在有超过5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柬埔寨电力公司发电部主任纪·毕瑟说,过去四年,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等都在柬埔寨投产了水电站,使得柬埔寨基本普及了电力供应,并成为世界上电气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在我国主要电力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中,新能源发电项目占比显著上升,保持在50%以上,我国电力企业为推动亚太区域能源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电的碳减排效应突出,加之具有安全高效、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等优势,在能源低碳转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展核电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中国大陆地区共有在运核电机组54台,装机容量为5676万千瓦,核准在建的核电机组33台,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副总裁秦余新表示,中广核全球控股的在运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为7700万千瓦,覆盖中国33个省区以及海外15个国家和地区,中广核愿意发挥在核能、新能源等清洁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与各国同行企业携手合作,为亚太地区的能源低碳转型贡献力量。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则希望利用核工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能力,为区域国家合作伙伴提供核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最先进的核电技术满足区域各国对清洁稳定电力的需求,推动核工业在工业供热供冷、城市供暖、海水淡化、制氢、同位素生产等领域应用,形成更加稳固的核能产业链保障能力。
除此之外,在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作建成的中亚最大风电项目,不仅对改善哈萨克斯坦南北电力供需不均的状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为哈萨克斯坦能源体系“去碳化”目标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迪拜,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为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五期9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提供继电保护、通信设备……
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吉拉·威尔金森认为,我们正处于能源与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所有地区的脱碳途径日益多样化,进展速度远超以往,迫切需要以创新的方法扩大国家、公司、社群之间的合作。
本届亚太电协大会的举办,标志着亚太能源交流与合作进入新阶段,打造亚太电力命运共同体迈出重要一步。未来,我国要积极利用双多边合作机制,巩固拓展绿色发展战略对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标准合作,促进能源绿色国际合作走深走实,从能源领域落实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正如亚太电协主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在大会致辞中所言,各方交流互鉴、协同创新、互利共赢,才能凝聚起亚太电力合作最大公约数,共创亚太电力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