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策划】扩绿与增长如何协同?
文/本刊记者 张琴琴
年初,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首次低于1%。
十年来,一系列政策颁布,一项项工作谋划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十年后,大气治理仍在继续。提升生态含“绿”量和经济含“金”量,协同推进扩绿与增长将是未来工作的发力点。
扩绿:重点在增加碳汇
扩绿,不仅仅是字面上“多种树”的意思,而是更加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扩绿实现的主要路径是增加碳汇能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专门一节的内容提到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强调要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生态碳汇则是在传统碳汇的基础上,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多个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作用。
不同于控排措施,碳汇是实实在在地固碳,减碳效果最为直接。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根据国家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的数据,目前,全国森林中树龄相对年轻的中幼龄林19.1亿亩,占森林总面积的63.7%。这意味着,我国森林资源具有较高的碳汇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中国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约47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全国海岸带范围内广泛分布着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滨海湿地等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十分丰富。
推动碳汇资源有序交易既能大幅提升区域固碳能力,又能促进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生态财富转变为经济财富。
《意见》专门提到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四类CCER项目方法学,明确了碳汇开发项目的适用条件、项目边界、计入期和减排量核算方法等内容。这为林业碳汇提供了开发指南和方法路径。CCER的重启将有效激发市场对林业碳汇的需求。在海洋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对海洋碳汇的交易正在探索推进中。海南成立了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
一些与碳汇相关的金融产品也在陆续开发。比如,在福建,碳中和债券、碳汇质押和远期碳回购、碳汇资产价格指数保险、林权抵押贷款以及碳汇交易等碳金融创新业务已落地。
增长:“褐金”变“绿金”
增长,是在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二是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低碳产业,两方面合力助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业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增长是要改变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要从褐色增长转变为绿色增长,涉及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交通运输结构转型。
能源结构转型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形成了长期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结构。“十三五”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2.1%提高到15.9%,平均每年提高0.76个百分点。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能源结构转型必须以降碳为基本方向,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和谐发展,不断优化能源体系。
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能耗双控是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控制,执行简便高效,但不区分用能类型,在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的同时也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碳排放双控控制的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破除了此前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约束。
产业结构转型则是要大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王业强认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绿色化发展。在生产环节,企业实行绿色改造,加强碳排放双控;在流通环节,构建绿色智能运输交通和物流体系;在消费端,探索“碳普惠”机制,推广并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交通运输结构转型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最直接的体现。“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大气十条”,涵盖柴油车的治理、运输结构的调整和推广新能源车等一系列政策。此后,运输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加速推广,9月21日国新办举行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新能源公交车超过54万辆,新能源出租车超过30万辆,在城市里配送的新能源车辆超过80万辆,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协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扩绿与增长协同推进,是要在目标、任务、政策和监管方面增强生态系统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以“生态+”的理念谋发展,以“+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
王业强认为,寻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一个关键点是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绿水青山要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政府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生态修复项目。他认为,生态修复项目要能吸引资本进入,关键是要让生态产品体现出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产权明晰的绿色生态产品,可以通过成熟的市场机制来推动;对于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产品,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以体现生态产品正的外部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生态产品,则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通过一些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实现其生态产品的价值。
协同推进扩绿和增长,还需要技术、金融、计量核算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与完善。
在增加碳汇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在中国生态大讲堂做专题报告时指出,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科技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冻土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二是实施自然保护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及碳汇功能;三是统筹现有天然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次生生态系统、人工恢复重建的生态系统等,综合提升碳汇能力。
4月,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围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等内容,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基本摸清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增汇潜力,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十五五”期间,要实现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与计量核算体系不断完善。
守护蓝天,一系列行动措施的落实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今年年初,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显示,中央财政继续投入数百亿元以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除了财政支持,金融市场对绿色发展的支持也在持续推进。如今,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建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未来,随着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其对扩绿与增长协同推进的作用力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