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3年第12期

001【卷首语】以全口径碳核算助推绿色创新和产业替代

发布时间:2024-01-04 作者:

/刘世锦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通过创新打破有限的碳排放空间对发展约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初期会面临许多压力,但是,创新能力一旦形成,便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超过预期的增长动能,将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关系转化为协同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有一大批创新驱动的低碳绿色产业快速崛起,在有些领域高于预期。从改革开放处理增量和存量关系的经验来看,中国能源和经济应该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绿色低碳新产业替代原有产业的速度加快,对于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市场规模优势都有好处。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现实中有三种减碳类型:一是衰退型减碳,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二是增效型减碳,在技术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节能减排来减少碳排放;三是创新型减碳,采用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碳减排需要全社会算总账,以确保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创新型减碳是一种根本性的减碳方式,也被称为“替代型减碳”,或者“碳替减”,是指在相同产出情况下,使用低碳、零碳或负碳绿色技术,以减少或抵消与原有高碳基准生产方式相关的碳排放。

未来,碳减排将成为专业化的任务。区域或企业完成碳减排任务有三种方式:自身直接减排、生产创新型“碳替减”产品以及购买创新型“碳替减”配额。在操作层面,每个区域和企业均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与现有体制和政策无缝对接的方法。减碳容易且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多减碳,在市场上出售配额;碳排放高但市场效益好的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配额,以平衡自身碳账户。

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成本下降。许多新技术可以助力节能减碳,“碳替减”交易将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减碳成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纳入创新型“碳替减”内容,建立全口径碳减排核算体系。客观评估创新型“碳替减”在绿色转型中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包括产出增量与存量、“碳替减”与传统碳减排在内的全口径碳减排核算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二是打通创新型“碳替减”和传统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建立“碳替减”市场机制。核心在于对减碳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并给予足够激励,采用新技术形成的减碳量应大于原有用基准技术的减碳量。在操作层面上,初期可以设立碳资产池或者绿碳银行,未来可能发展成有影响力的市场。

三是在逐步向碳排放双控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新能源产业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以保持竞争优势